计划经济年代:积极接受改造与服务工农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赵珩将内联升上交国家经营,国家补贴赵珩每年5%赎买金,计划20年付完。经营平民布鞋的万胜斋按照当时规定也上交国家。
1956年至1958年间,内联升完成了它经营方向上的转变,进入“恢复发展”期,鞋店也由私营企业变成了国有企业,此时,内联升千层底布鞋成了北京名牌产品,并且走向全国各地,内联升产品种类进一步拓宽,开始生产女鞋及解放鞋。
1956年公私合营后,内联升再一次迁址到大栅栏步行商业街,今天福茶庄所在地,1958年内联升最后一次迁址到大栅栏西侧,今大栅栏街34号,现址所在。内联升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漂泊”。
1970年,在政府的指导下内联升办起了全新涵义的“后厂”,在政府调配下,内联升由多家鞋厂进鞋出售。北京鞋厂的产品以及外省市组织生产的非自产鞋是当时内联升销售的主要产品,非自产鞋占销售额的80%以上。事实上,计划经济年代,物价在国家的控制下,内联升的自产纯手工鞋没有利润可言,远不如从其他工厂进鞋出售利润高。内联升的鞋子也不再是奢侈品的代名词,从其他工厂进货以后,在物价部门的审核下,加价20%在柜台上出售。
在此时期,内联升为传统工艺延续做出了多方努力。他们强调发挥自己前店后厂的特长。门市销售缺什么,后厂就补充什么;门市需要什么,后厂就生产什么。小批量、多批次,在质量、品种、号型、式样上下功夫,满足市场需求。尽管这一时期,内联升的名称改了,但它的产品—千层底布鞋仍然吸引着北京及各地的人们。
内联升希图寻找一条以前店养后厂之路,来保护和发展自己的传统工艺与经营特色。但以手工为主生产布鞋,经济效益低微,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内,又受到价格、原料供给等多方面的限制。内联升使尽全身解数,也未能挣脱困境。例如,它曾多次向上级请示,能否以前店经营的利润补后厂的亏损。这实际上是在要求给予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但当时,这种想法难成现实。
在内联升面临新时期转变的关键时刻,与它同时代创立的路易·威登此刻正在欧洲的奢侈品舞台上崭露头角。路易·威登保持一贯的高贵身份,与迪奥、阿玛尼、爱马仕、香奈尔等品牌成为二战后欧洲、北美洲上流社会名媛贵妇和绅士的首选。
内联升虽然暂时失去了自己的品牌,也没有了昔日风光,但是同为鞋店,较其他鞋店还是有优势。内联升续写新《履中备载》,其中详实记载了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的“足迹”档案,以及许多国际政要的制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