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走进位于大栅栏街34号的内联升总店,你能看到铝合金的货架子晃晃悠悠的立在四周,墙上的油彩斑驳陆离,几年前进的货,刚刚摆在柜台上出售,员工工作状态不佳,效率低下。
内联升改制后所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中,人员负担尤为特殊。
出于各种原因国家征用农民土地,造成农转工人数众多,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负责安排工作。肢残、智残人士安排到哪里工作比较合适?百货商场、学校、医院显然都不合适。包括内联升在内的,有自己的生产制造工厂的企业成为安排此类人工作的首选。截止内联升改制,共有员工200人,残疾人占10%,这20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内联升不是慈善机构,也完全可以把包袱推给政府,为什么没有这么做?程来祥给我们的解释是,“2000年左右,中年下岗的特别多,而这些残疾人一旦下岗,找不到工作,生活难以维持,他们这些人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内联升虽然改制成股份制企业了,作为老字号企业也应该为国家分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在内联升共同工作几十年,管理层也不忍看到员工下岗,生活上面临困境。”
作为改制的代价,内联升主动上交国家上万亩固定资产,最终仅保留下大栅栏34号的营业场所(现内联升总部所在地),以及一个3000平米的生产厂房。按照国家政策,结算完以后,内联升负资产几百万。
管理变革,粗放到精细
建国以后内联升几易其主,现任董事长程来祥1976年进入内联升工作,从生产车间工人做起,先后担任售货员、采购员、业务员,1990年任副经理,1998年任常务经理,1999年任总经理。2001年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此时,摆在程来祥面前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几十年的国有状态,员工普遍年龄约40岁,铁饭碗、大锅饭的观念根深蒂固;企业运营管理中、产销流程中、分配制度中都存在问题,亟需新机制出台;历史遗留问题严重,企业硬件设施疏于维护,软件更无从谈起,债务负担严重;内联升品牌荒废几十年,老字号品牌不被人所知,需要重新打造内联升品牌。
很多人置疑面对此情景,内联升如何借股份改制的契机、变革几十年的管理经营陋习?
各种问题纠缠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哪里入手?“生产和外部加工环节的整理。”
程来祥做的第一件事,改变员工在国有体制下,忽略企业成本控制的固有思维。
首先,内联升产品加工由十几家加工厂分别承担,原料提取流程不明确,最终导致账目混乱,成本控制不到位。例如某加工厂缺少500个鞋盒,直接过来提走,没有任何程序。最终年底结算可能会导致,生产十万双鞋,消耗十五万副鞋盒。在国企背景下,员工习惯了“以厂为家”,家里缺少什么,只要工厂有的,随意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