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店后厂的结构,还要求工人不仅要学生产,还要学销售。如此这样培养出来的工人,既有一定的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又重视市场需求而去发挥这种技术能力。内联升的徒工培训,重视通才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在多能基础上的专才培育。这又使多道工序、多个产品都有一些技术尖子作骨干。总之,内联升的“全面质量管理”渗透到人员培训中来。
内联升的东家是河北武清县人,内联升的员工也不少是武清县人。在旧中国,能托人介绍,从农村进城学手艺或学买卖,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为生计所迫,进内联升学徒的人,无不小心翼翼,勤苦劳作,唯恐稍有疏忽砸了饭碗。而这一点,反倒成了内联升内部管理的起点,并且由此演进出一系列管理方式、方法。
在工资待遇方面,内联升的薪给分为四种:徒工工资、职工工资、馈赠、人力股股金分红。
徒工工资。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月可以得到一块钱,当时能买双袜子穿。尽管这样,也比小鞋局子(作坊)好。小鞋局子只能年终拿到三两块钱,充其量够出去洗个澡用。
工人工资。从1930年代初到建国前,大多以实物充抵,或折为布、鞋、小米,或折鞋七八双、五六双不等。但一双帆布鞋价格三块八。依此折算,在当时的月收入也算不低了,足以养家糊口。
馈赠。往往在阴历年底进行。除了发工资外,根据每个人工作情况,东家酌发数目不等的奖金,当时叫馈赠。据老职工回忆,一个柜头(资方代理人,当时的主管经理)能得到馈赠500石玉米。
人力股股金分红。这是对多年在店供职,忠心耿耿的人,资本家在工资、馈赠之外,还给予一定数额的股金比例的红利,但股金仍归资本家所有。所以人力股又叫水牌股。
总之,内联升的工资待遇、奖惩办法以及人员升迁都是沿着“调整与激励工人们的行为-制造向心力-促进生产经营”这样一条路线发生作用。同时,在内联升没有终生不变的大锅饭可享用,即使一个工人已经走入吃人力股、参与管理的高层,但若有了大的问题或过失,也随时会被开除。
1949-2000存活
解放前夕,内联升和整个中国经济一样,处在濒临崩溃、奄奄一息的境地。建国初始,内联升又同中国社会经济一样,处于转变方向,调整结构,在新的生产关系下成长、发展之中。由于原来的经营方向和产品不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内联升生意非常清淡,员工仅余五十人左右。
赵廷重视教育,儿孙辈都尽可能的读书受教,赵云书四子两女,皆受高等教育,长子北洋大学毕业,开滦煤矿总矿师,月入800大洋;其余子女也各有所长。1953年,赵云书四子赵珩接手内联升,赵珩一介书生,不懂买卖,并不过问内联升经营事宜,1966年在内联升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