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用中国建筑与世界对话(5)

时间:2012-03-16 11:05 天津日报 点击:我要评论

正如普利兹克建筑奖给王澍的评审词中所说,他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以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

正如普利兹克建筑奖给王澍的评审词中所说,他“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以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不直接使用历史元素,却又能够唤起往昔。”

这天是王澍获奖后第一次回来,学生们为他送上了一束鲜花。此时下着小雨,雨水打在宽大的房檐上,顺着房顶的曲线有节奏地滴落下来,缓缓流进两侧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设计的水槽。远处的象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成为这个校区最完美的、自然的背景。

王澍穿着黑色的麻布棉服,领子竖起,扣子紧紧地系到脖颈。他语调低沉,声音稍微有些喑哑。他随口背诵起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句子:“回忆也不止是某种印象,墙上的某个肌理,回忆可能包含着你开门的某个动作,你在院子里跟几个朋友聚会的那种气氛,你在某个走廊里无目的漫游的时候来来回回的变化,等等,你在隔壁的院子里听到另外一个院子里似乎非常遥远的声音,你穿过院子看到远处的人在活动,那种似乎近在眼前又甚至一个世纪遥远的目光……”

这也许是他少年时代最喜欢的句子,便很用心地背下来,一直记到今天。因为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小时候王澍一家人不停地乘火车搬家换地方,乌鲁木齐、北京、西安,几天几夜的长途旅行。母亲是教师,也是图书馆管理员,王澍整日泡在图书馆,从儿童读物读到了博尔赫斯。他也可以很粗野,和伙伴们一起爬大树跳水沟,在田野里跑来跑去。

家人不赞成他读美院,所以他选择了这个和绘画有些瓜葛的学科。学生时代他就开始跟各种艺术观念抗争,在班上总扮演变革的角色。他从来不是单一线索发展的人,大学时同学都睡午觉,他不睡,每天临欧阳询,和同学讨论书法。大二时他做过一个模型,灵感来自小时候有围墙的田野。

1989年,王澍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大型建筑作品海宁青少年宫,建筑主体嵌入红色立方体,其构想据说来自田壮壮的影片《摇滚青年》中一群青年在故宫午门广场跳霹雳舞的画面。尽管当时王澍还远没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故宫午门的线索却也暗中注定了他的方向。

上世纪90年代到处大兴土木,王澍拒绝了市场的诱惑。1991年,他隐居在杭州西湖附近的乡村,整天在家,读与建筑没有任何关系的书,偶尔打些短工养家糊口。后来,王澍与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妻子:“在我们的工作室,如果没有我的话,这些设计的方案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没有她,这些设计基本上是不能变成现实的。”他们的儿子今年10岁,王澍每天一定要陪儿子玩一到两个小时。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