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用中国建筑与世界对话(2)

时间:2012-03-16 11:05 天津日报 点击:我要评论

记者:您设计的建筑给我的感觉是,强调中国传统,但仍有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色彩,并非传统的中国式建筑? 王澍: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扪心自问,我们学

记者:您设计的建筑给我的感觉是,强调中国传统,但仍有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色彩,并非传统的中国式建筑?

王澍: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扪心自问,我们学的西方的东西远远多于中国的东西,我们喜欢谈论中国的传统,但我们对中国的传统基本不了解,都是泛泛的。传统你必须真的扎进去,对具体的某一件事情具体地了解,才可能开始谈论传统的问题。否则这种传统的谈论永远都是人造的,假装的,空泛的。

记者:中国的城市很容易接受西方建筑师的作品,但中国的建筑师让西方接受的难度要大得多,需要如何调整这种观念?

王澍:很多中国建筑师都害怕赶不上国际潮流,所以拼命追赶。但真正的流行一直在变化,都是在自己不同的文化领域原生出来的领先的东西。所以如果坚持按照本国的文化理解去做,反而容易被别人理解,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特点。这两年我花大量精力在全世界做巡回演讲,发现大家特别渴望了解中国的建筑,包括中国现在的状况,这需要更多的交流方式才能获得。

王澍建筑观之“回归古典”

记者:在东方和西方两种建筑观念之间,您是如何找到平衡点的?

王澍:我的理解是,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你更要有自己鲜明的自觉性和特征,才可能在全球化当中有你的位置。你不坚持自己的文化特征,不爱护自己的文化,你就没有办法保持平衡。每种文化有它发展的脉络和源流,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贫穷落后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好,五四时期的学者普遍抱有这样的意识,这对今天流毒甚深。当我一开始明显转向中国传统的时候,也就是2007年象山校园建成的时候,很多人说这个人跟世界切断了联系。质疑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业界的评论,说我去探讨中国建筑,就意味着已经背叛了现代建筑的传统。但这是我的选择。

记者:能描述一下您的性格吗?

王澍:我有时候说,我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我生在17世纪,我曾经跟李渔见过。我不用互联网,不用电脑,说老实话,我一直在保持自己那种内心的平静,不管外面刮风下雨,保持这种平静是最重要的。

记者:实际上现在人们也慢慢意识到,没有历史的新是一种对文脉的切割?

王澍:我在很多设计中都用过的瓦爿墙就来自于传统,但这么大的面积和高度,与混凝土技术结合起来,就不是传统了。我曾经有四五年的时间参与宁波的历史建筑保护,宁波曾经拆过一幢普通民宅,那个宅子里唐代的砖头都有,我发现中国很多建筑都是这样,我称之为“循环建造”。你拆一幢老房子会发现唐宋元明清所有朝代的材料,节约材料是我们的美德,过去我们每次拆掉一幢房子都会用拆掉的材料重新建房,而不是简单地把它抛弃。不同的瓦片,整张的、二分之一的、四分之一的,都被砌在墙上,砖瓦的碎屑被填充在里面,干净彻底,每一面墙都像现代的抽象画,还不止是普通工匠的水准,工艺达到了艺术大师的程度。今天我们中国人连20年前建成的建筑都当旧建筑开始拆除,这种节约材料和回收建造的可能性就更有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