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时间里,《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超过以往同时段30%,在网上的点击率和关注度都罕有地超过了同期热门电视剧。连相应的淘宝网店也火了,当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介绍“诺邓火腿”,一家卖诺邓火腿的网店立即产生了33笔订单,其中32笔都是在当晚11点后产生,而第3集出现的徽派特产“毛豆腐” 的搜索量猛增了48倍。
同时,毕业季里,高校学子热情原创“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体”引发年轻人对味觉记忆的一次集体怀旧。
“人淡如菊”的纪录片可以比热播电视剧还要火?这可能是许多人想不到的,也有点出乎总导演陈晓卿的预料。
片子首播后,这个拍了20多年片子、获过国际国内不少奖项的纪录片导演,生平第一次召开了媒体见面会。陈晓卿说:“和以往那些介绍吃本身,包括吃的烹饪、礼仪类节目不同,这一次我们更多的是怀着 吃货 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来做这个事的。”
“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陈晓卿如是说。
于是,找寻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态度,贯穿《舌尖上的中国》。
双脚回归大地
田野调查是他们成功的“独门绝技”,“做豆腐的、挖藕的、采松茸的那些人,根本不知道微博是什么。真实的世界没那么喧嚣,而是默默存在着,你只有走近,才能看见。”
任长箴是这部纪录片的执行总导演,2011年春节前后,她接到了陈晓卿的一个电话:“我们打算拍一个关于美食的片子,7集。”接到电话之后,任长箴就开始琢磨。恰好这时,她发现了一本意大利人卡尔洛 佩特里尼写的《慢食运动》。在这本书里,美食学被划分为12个层次,这让任长箴深受启发,并对纪录片的框架有了自己的想法。最开始,任长箴只是分集导演,后来因为在讨论中她提出了对这部片子分集方式的想法,于是她被任命为整部片子的执行总导演。
导演班子组建起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中国烹饪协会,请教关于烹饪的学问。虽然总导演陈晓卿和顾问沈宏非都是美食家,但真正下到田间地头去拍摄的摄像师和编导们,几乎都不会做饭,有的甚至连方便面都煮不好。
导演组让烹饪协会帮忙找来了全国各大菜系的名厨,然后在烹饪协会开了整整3天的研讨会。工作人员告诉任长箴,开会的那几天,整个房间都是“蓬荜生辉”的。任长箴不解,工作人员就咂着嘴说:“你们可能不认识,来的这些都是大腕儿,是各个菜系的翘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