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米线传说图
说到过桥米线,想必很多朋友都吃过。若要再追问过桥米线的故乡在哪里、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也许很多朋友就答不上来了。日前,记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采访时获知,原来这道美食是源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过桥米线与爱情之桥
过桥米线的故事就发生在诗画般的蒙自南湖。传说,明末清初,当地一位书生在南湖书斋苦读,妻子每日将三餐送到书斋。日子久了,书生学业大有进步,但身体却日渐消瘦,妻子便想办法为他进补。一日,妻子切好鸡肉片,备好米线,把汤烧开,年幼的儿子顽皮地将肉片放到汤中,妻子一把将肉片捞起,发现肉已经熟了,且味道鲜美,索性把米线、肉片倒入汤罐,提着送往书斋。路途中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南湖的桥上。书生感动地在桥上接过罐,发现汤面被浮油所罩,不见热气,汤罐却灼热烫手,遂给此膳取名为过桥米线。从此,过桥米线的名字不胫而走。
300多年后的今天,我走上南湖小桥,望着对面的书斋,心里顿时漾起一股甜蜜。那过桥米线,表面看似平静,下面却是95℃高温。犹如爱情,平淡中蕴含着心炽热。
蒙自人天天吃米线
蒙自人至今对过桥米线情有独钟。有句话如此描述蒙自人:“不是在吃米线,就是在去吃米线的路上”。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一天不吃米线都不得。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吃碗米线过过瘾。”
蒙自的过桥米线味道究竟如何?早上9时,记者和普通的蒙自人一样,走进一家米线馆乐膳楼,要了一套蒙自最有特色的“菊花过桥米线”。不一会儿,一碟一碟的菜肴就端上来了,有鸡肉片、猪脊片、猪肝片、鲜鱼片、草芽、豆坨、豌豆尖、鸡蛋、韭菜、葱花、香菜、姜末、地椒、芝麻、辣椒油、胡椒粉等,还有新鲜的菊花瓣。最重要的大汤碗上桌了,直径有30厘米,哪里是碗,分明是盆。大汤碗是特制的青花瓷,仿佛古董一般。
乐膳楼女老板常锦告诉我,过桥米线味道好不好,关键在于这碗里的汤。她都是前一天开始煨汤,加入猪骨、猪肉、鸡鸭等浑料煨煮。火工要考究,先用旺火,将沫打净后用中火,再用文火。
乐膳楼女老板大汤碗里上面一层是油脂,正好把沸汤的热气盖住,看似冷汤,实为滚烫。这大大小小的十几盘先放哪些呢?常锦告诉我,先放生肉片这类不易速熟的食物,再放其他配料,最后放入米线,米线也可以边吃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