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上清寺中山四路,这条路因留存国共谈判旧址林园、周公馆、戴笠公馆等一大批抗战陪都时期建筑遗址而闻名。3年前,戴笠公馆修旧改造变身为巴渝文化会馆;渝中政府主导实施的民国建筑街区“中山汇”项目,近日建成即将投用,中山四路依托“文化”,正向文化商业街区演变。昨日,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中山四路,感受这里悄然兴起的“文化生意”。
老字号店铺生意红火
正午,阳光从中山四路上方茂密严实的黄桷树枝透射下来。两旁的建筑立面,是较为统一的青砖白缝,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路口,是建成不久的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旁边的重庆老字号——九园包子铺门口,市民正排着队购买,店员称这两年生意一直很好。
继续前行,经过人民小学,是一排刚建成的民国风格建筑,一直延伸至林园。
该建筑群是渝中区政府主导实施的“中山汇”项目。负责该项目建筑施工的渝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称,这一带曾是破旧凌乱民居。3年前,渝中区将此纳入旧城拆迁改造。地面地下建筑体量共计1.6万平方米,该项目现在基本建成。“中山汇”被定位为渝中区文化产业基地,该区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文化项目招商。
来到林园,园内免费开放,一些游客正驻足观望。出林园过市委门口,便是戴笠公馆,其已更名为巴渝文化会馆。跨过大门,会馆正在举行6位书画大师联名的书画展。
据悉,2008年,市文资公司出资2000多万元,将戴笠公馆与其它文化旧址一样修旧如旧改造,更名巴渝文化会馆。2010年5月开馆,主馆主要用于书画名作、名品展览。副馆出租给一商家开文化茶舍。
经过巴渝文化会馆,便是周公馆,记者看到一导游带着游客在此参观。由于有游客资源,中山四路沿街,还开了几家旅游商店。店老板告诉记者,生意还不错。
改造后游客明显增多
周公馆门口一餐饮店的老板说,自从中山四路改造、巴渝文化会馆开业后,外来游客和商务客人明显增多。
商家敏锐捕捉到了这里的文化商机,巴渝文化会馆旁出现了一地产项目,运作方打出了“来中山四路购买商务楼,做文化生意!”的营销口号。
记者获悉,对于中山四路,渝中区早有将其打造为抗战文化商业街区的规划,“中山汇”项目实施,正是根据这一规划做出的决策。
区商委文广联手招商
中山四路兴起的“文化生意”,并没有呈现爆发增长,尚属慢热阶段。
据重庆市文资公司负责运营巴渝文化会馆负责人介绍,巴渝文化会馆按市场化模式运营,先后举办了近40场书画名作展览。盈利靠提供展馆租赁,收藏名作拍卖,以及与展览者售卖分成等方式。三年左右,营业收入500万元左右,尚未收回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