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截图。
东方网5月29日报道 黑陶土锅里滋滋作响的松茸片、大面锅里翻腾滚动的臊子面、炭火桶里焦香四溢的熏鸭脯……《舌尖上的中国》被称作是一部“隔着屏幕能闻到香气”的纪录片。
这部只有短短7集、在每天夜深人静时分播出的纪录片,触动了无数人的味蕾与神经,有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抱着 借问酒家何处有 的态度守在电视机前,收获的却不只是 杏花村 ,而是一片令人感动的 桃花源 ”。
令人感动的不只是家乡的味道,还有泥土的气息。镜头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查干湖上70多岁的“鱼把头”、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还有全中国仅剩的5个高跷式捕鱼人……他们生存的智慧,他们温暖的笑容,他们平静的生活,他们朴素的情感,都是那么动人心弦。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舌尖上的中国》说的,正是我们怎样成为了我们。
味到深处即是家
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更多的是怀着 吃货 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来做这个事的。”
短短7天,《舌尖上的中国》成了微博上的话题王,分分钟都有网友在以“舌尖上的中国”展开话题。有人说它是“吃货超级指南”,有人说它给了自己最多感动。
5月22日,当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在优美的画面闪回中徐徐落下帷幕,微博上,“方丹雅兰”恋恋不舍地写道:“我们以复杂的心情品味从江的糯稻梯田、新米节、炜酒和长街宴;品味獐子岛海洋牧场里的海参、鲍鱼、海胆和扇贝;也品味日喀则的青稞酒、糌粑和望果节……以食材始,以土地终,视觉的盛宴在吃货们的不舍与惆怅中完美落幕。”
“高原上找松茸,淤泥里挖藕,竹林深处剥笋,手工做食盐腌制火腿,在东北清晨冰冷的查干湖上捕鱼。最动人之处是这些获取食材的人们一直遵守与自然的约定,珍惜每一种食物。”网友“阿木(微博)穆”写道。
很多人从《舌尖上的中国》体会到一种幸福的感动,“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舌尖的滋味弥漫浓浓乡愁,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慈城的一对空巢老人,最开心的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吃自己亲手制作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家庭聚会后,孩子们带着年糕回到城市,家里又只剩下这对老人。网友“garbee9”说:“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出了眼泪。不是饿的,也不是馋的,而是通过那些食物、房屋、父老乡亲,一点点看出 我们怎样成了我们 ,莫名就被触动了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