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羌族食俗:自然与生态的美食文化(2)

时间:2011-04-14 15:47 成都日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每天有每天的金黄

2006年11月27日,这是一个羌历年,我来到阿尔村巴夺寨。清晨的巴夺寨,寒气袭人,雾霭云横。站在巴夺寨的桥头上,巴夺沟的溪水一如往常在我眼前奔流而下,四周,山岭迷雾,村庄寂静。金黄色的玉米串,一堆堆、一排排悬挂在每家每户的碉房上,那纯粹的黄,点缀着一个村寨的丰收与富足;那纯粹的黄,如流淌在大地上的脉动,它向贫瘠的土地与沧桑的寨子,书写出羌人顽强生存的意志。

在释比余世云家中,老两口正坐在火塘边烤火。他的老伴端着一个搪瓷脸盆来到火塘边,脸盆内装着满满一盆金黄色的玉米面。她提起水壶,边向盆内注入开水,边用一根筷子用力搅动玉米面,这是他们为庆祝羌历年,另一种颇具特色的食物“打搅团”。

和洋芋糍粑一样,“打搅团”也属于羌族粗粮细作的代表,主料为玉米。由于玉米产量高,营养好,而且岷江上游十分适合玉米种植,玉米便成为羌族的主食之一。而由玉米派生出的各种食法,也成为羌区最为流行的食俗,以至于有学者将玉米食俗、酸菜汤和咂酒,视为羌族美食的三大代表品种。

据余世云介绍,“打搅团”需先将玉米磨制成面,然后用沸水加玉米粉搅成糊状,称为面汤,制作面汤时需边加水边加玉米粉搅稠,最终以面团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食用时,将“搅团”如刀削面般一节节切入沸水中,同时加入白菜、圆根(芜菁)泡成的酸菜,一锅开胃可口的“酸菜玉米面汤”便烹制好了。

除了“打搅团”外,聪慧的羌族利用玉米做出了各种美食:嫩玉米粒可磨水粑,嫩玉米包可烤蒸煮食,玉米籽可炒来吃。磨成玉米面粉做法更多,如玉米馍、玉米粥、蒸蒸饭、炕锅魁面疙瘩等等。

羌家腊肉源于成都

羌族主要肉食有猪、羊、牦牛、鸡等等,其中尤以猪膘肉(羌腊肉)最具特色。今天,岷江流域的羌族地区,已成为许多人休闲自驾游的目的地,从原始苍劲的达古冰川到闻名中外的桃坪羌寨,每至一处,热情而好客的羌族总会为游人推荐老腊肉。鲜为人知的是,这张富有羌族特色的“美食名片”,其源头就来自成都。

在描写远古羌族从西北迁入岷江流域的著名史诗《羌戈大战》中,成都被称为“夷多”。在史诗的开篇《羊皮鼓的来源》中,记述道:“远古岷山多草原,草原一片连一片。牛群羊群多兴旺,羌族儿女乐无边。”由此可见,刚刚来到岷江流域的羌族,仍延续着其在西北放牧的习俗,以羊牛为主。

接下来,史诗记述了羌族首领派人到“夷多”学习养猪技术并领回种猪的过程,这极有可能是今岷江地区羌族养猪业的伊始:“派人夷多去买猪,沿途路遥很艰险;阿巴白构派合巴,夷多地方把猪赶。大儿合巴基,往返一月半;夷多肥猪赶回了,大小一共五十三。”对于从成都购回种猪的用处,史诗也清晰作了交代:“大猪有千斤,用来祭上天;小猪送到各村寨,要在羌地把种传。”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