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之源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在为作者《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一书作的寄语中写道:“易系辞云包羲氏观象於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种传说反映了中国上古先民符号性思维的特点。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大量岩画、陶器符号,於当时一定有神秘而丰富的意义,有待我们探讨掘发。由之延续产生的种种符号系统,一直到汉人的象数之学,宋人的图书之学,源远流长,亦需要研习梳理,其於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重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周大明先生对此沉浸多年,甚望能参取现代有关学术成果,深入探究,达到科学的结论。”短短一篇寄语,李学勤先生从民间传说、史料记载、考古发现三大角度道出了远古图符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易”学之间的关系。对八卦、河图、洛书、太极等远古图符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辨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间,以及当时包容的思想内涵,对易学史、哲学史、社会学史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来说,意义重大,它们直接关系到一桩桩千古疑案的揭破以及中国远古文化的真相和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