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求证”栏目对我国禁用、限量使用兽药的相关标准进行采访,了解到我国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已与国际接轨。那么,在水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对于兽药相关标准的执行情况如何?对于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又如何呢?
焦点一:生产环节如何监管?
【回应】 疏堵结合,产地抽检合格率较高
当前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总的原则是政府领导、属地为主,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农业部每年两次对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抽查。
为保证养殖户不用违禁兽药、不超标使用限用兽药,农业部从疏、堵两个方面加强工作。在疏的方面:一是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二是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积极指导养殖渔民通过良种、良法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高防病能力,减少兽药使用。三是推动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生产记录、科学用药和产地证明等质量安全自控制度。
在堵的方面:一是针对重点品种、敏感药物,随机开展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二是开展水产专用药残快速检测产品验证,提供技术手段支撑各地加强苗种和生产环节监管,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试点。
各地也加强了监管。如广州市每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样品量达到96万批次,在种养环节实行每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多项例行监测和专项检测。
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经随机抽检,2011年水产品药残监测合格率达到98.3%;氯霉素监测合格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孔雀石绿监测合格率达到98.7%;2011年没有发生因养殖环节问题而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11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达到1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
焦点二:流通环节执行如何?
【回应】 运输分散,售卖门槛低,监管难度大
据了解,水产品涉及生产、运输、销售多个环节。目前农业部门重点负责水产品在养殖环节安全;质检部门重点负责水产品加工环节安全;工商部门重点负责市场安全;食药部门负责餐饮安全。而水产品离开产地、进入市场之间,缺乏监管。消费地大城市面临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当地水产品常无法自给,只能长途贩运,而在贩运过程中的情况如何,水产品进入市场时的情况如何,没有部门向记者提供相关做法及数据。
同时,水产品的市场检测成本较高,需要样品、耗材及专门人才,一些水产市场不具备条件。
上海一些市场会用试纸检测水产品的甲醛含量;活鲜是否用了激素类药物,需由专业仪器和人才进行检测,一些水产市场无法做到。
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副主任吴光红说,南京江宁一个占据该市70%水产品交易量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中,已经建立了快速检测室,去年检测2000多个样品,今后还会增加检测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