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大戏 曾看滑冰 曾看百年巨变 也做豆腐 也做活鱼 也做满汉全席———
在北京,有两处著名的餐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在皇家园林中,都曾是皇家娱乐的重要场所,都有中外政要前来用餐———最重要的就是,它们的菜谱和手艺,都是从宫中传出。它们就是颐和园的“听鹂馆”和北海的“仿膳”。
乾隆亲自登台唱戏慈禧挥毫题写匾额
听鹂馆曾是皇家娱乐中心
听鹂馆是颐和园内十三处重要建筑之一,它位于万寿山南麓,长廊西部,清遥亭北侧。面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上著名的“画中游”,四周翠竹掩映,景色宜人。园内有殿堂楼阁,亭台廊榭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是当时慈禧太后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之优美动听,故名“听鹂馆”。
唱戏听戏,寿膳房近在咫尺
听鹂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860年被烧毁,光绪年间重建。初建时,院内的戏楼坐北朝南,重建时改为坐南朝北。这是因为乾隆年间修建戏台时,皇帝也曾上台为皇太后表演,作为一国之君,戏台只能向南。光绪时期,慈禧和光绪都成了观众,所以把戏台的方向也改了过来。
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后,慈禧等人就经常在德和园的颐乐殿里看戏,这里的小戏楼就不再使用了。听鹂馆牌匾系由慈禧太后亲笔手书。正门上的“金支秀华”匾额,取自《汉书·礼乐志》中“以黄金为支,若草木之秀华也”一句,指明这里有一支人数众多的、乐器齐全和装饰豪华的皇家乐队。另外院内“来云依日”、“凤翔要应”等匾额也是为颂扬戏曲和音乐所设。
据《上驷杂志》中记载,在颐和园内专门设有为慈禧太后服务的寿膳房,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戏楼之东,占大小共八个院落108个房间,太监、厨役、菜役等128名,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寿膳房下设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饽食局五局,负责烹制各种山珍海味。西太后膳食费每天高达一百两白银,比乾隆规定的六十两还高,可够一个农民吃四十年的。
活吃大鲤鱼,听鹂馆烹饪一绝
解放后听鹂馆饭庄被辟为国家一级餐馆,以经营宫廷风味为主。饭庄在颐和园寿膳房膳单的基础上,挖掘整理,还推出一批全新的菜肴,并成为中华老字号,同时这里也成为专门接待中央首长和外国贵宾的场所。饭庄先后接待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等。满清皇族溥杰先生在品尝听鹂馆菜品后也为饭庄提笔挥毫:“宫廷寿宴”。
上世纪90年代颐和园管理斥资200万元,对破旧不堪的听鹂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现在的听鹂馆饭庄已推出满汉全席,万寿无疆席,福禄寿禧席,延年益寿席等适合各个层次消费者的多种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