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张小泉的荣誉、经济、产量都达到了一个顶峰。”一位业内人士说。但是,2000年企业的第一次改制,却让情况发生了变化。
“其他老字号碰到的问题,张小泉后来其实也有:不适应大环境、资金紧张——早几年我们的退休工人和在职员工的比例是1:1,各有1300多人。再加上上头把其他亏损厂‘塞’过来,企业的负担太重了。更致命的是,大家观念陈旧,觉得企业稳定生存就好,不欢迎任何变动。”张小泉内部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层人员说。
所以2000年,张小泉的产权变更,国退民进,国有股份退到了10%多一点,员工、干部纷纷入股。“当时1000多名员工,入股总量5000多万元,总股本707万。员工股份占70%,董事长个人才投入20万元。可见大家都是在被动观望,持怀疑态度。”
改制后,公司决策由员工组成的“持股会”说了算,领导怕和员工的关系不和谐,因而行事犹豫。“年底分红,持股会一句‘全分完’就一锤定音,公司没有留作再发展、研发的费用。”几年之后,公司的盈利增幅和物价提升同步,几乎是原地踏步,员工感到不满。
“所以2008年11月,张小泉和富春控股集团合作。富春不仅将股本扩大一倍至1414万,又溢价收购员工股,现在控股近75%。听说它又和别人合资,反控张小泉的股。厂里只有18个员工没出让股份,占1%。”
资产的变更不是问题,在眼下张小泉红火发展的同时,民心又有不稳。这位管理层人员称,如今杭州张小泉的所有销售都划去上海,只有品牌的运作权归杭州。“我在张小泉几十年,现在也感到迷茫。”
如何度过合资后的阵痛,这种冲突又会给张小泉这个老字号带来什么?现在都是未知数。
蜂花檀香皂:在限制中拓展
在上海制皂的官方网站上,写着这样一句标语:“上海制皂 洗涤典范”。旗下拥有蜂花檀香皂、白丽香皂、扇牌洗衣皂、上海药皂的上海制皂有限公司,尽管以众多知名皂品屹立业界,但显然,并不希望自己的经营范围仅仅局限在洗涤范围内。
“我们这个其实就是洗面奶。”上海制皂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林玲拿着一块圆形香皂向记者介绍。这盒预计定价35元左右的两块装洗面香皂,比起安利、bodyshop等知名品牌生产的同类产品,价格低了近乎一半。“说实话,和那些著名品牌洗面皂的配方,几乎就是一样的,”上海制皂负责研发的刘工说,“我们曾经做过代工,东西都从我们这里出去的。”
无论是已经开发出成品的高端纯天然檀香皂,还是被称之为“固体洗面奶”的系列洁面香皂,或者是以获得国际银质奖等多项奖项的蜂花檀香皂为基点而拓展出的蜂花沐浴露系列,都彰显着上海制造试图进入相对更高端的护肤产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