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回归国内市场
采访中的老字号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清晰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前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品牌们都经历过纯属卖方市场的辉煌。但随着改革开放,他们也各自寻求过不同的出路。
作为上海制皂的明星产品,蜂花檀香皂每年的产量超过2500万块,其中单向印尼一国的出口量就占了十分之一。“我们外销40多个国家,欧美、亚洲、澳洲都有。”负责研发的刘工说。这样格局下的蜂花檀香皂“效益一直还不错,”上海制皂有限公司张总经理说,“是盈利的。”
但即使如此,蜂花也意识到,最大的市场仍然在国内。“人力成本、原料成本都在上升,但是我们却不敢提价。”张总经理说,“因为最大的消费群体还是在中端,老百姓认这个品牌。”现在,上海制皂正在以蜂花檀香皂为核心,研发一系列其他檀香皂品。“玫瑰檀香皂和茉莉檀香皂已经投放市场了。”刘工表示。
最初的谢馥春只有扬州国庆路上一家店,还打出“城里城外,必无分店”的公告,以防假冒,并在店内放置“五桶标记”。当时,镇江甚至更远地方的人,为了买粉不得不亲自赶来。后来,谢馥春开了分铺,依然只在扬州。
2008年12月31日,谢馥春终于走出第一步,在上海的福建中路近南京东路上开了新店。“要想做大,第一个就要来上海。这里是风向标,在上海能存活,才能去其他地方发展。”阚滨表示,开张至今“反正盈利着”。而“中华老字号商城”内的专柜,则是它的第二家外地店。
不过,眼下的谢馥春即将伸展腿脚,望向更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将在杭州、厦门、长春、哈尔滨等地陆续开设直营店,电子商务(供应给淘宝买家等)也是主要的销售渠道。”阚滨说。
6月23日下午,“张小泉”位于杭州大关路的工厂内,机器声阵阵轰鸣,包装分厂的工人们则忙着将一箱箱剪刀、刀具塑封打包。这座占地70多亩的典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厂房,建于1957年,由中央拨款,北京直供图纸。之所以备受重视,皆因当年毛泽东说过一句:“张小泉剪刀一万年不要倒掉。”“我们现在平均一年要卖出2000万把剪刀。”相关人员介绍。
“张小泉”的知名度使其毋庸担心市场。不过它的产品也正在逐步细分,结构从原先简单的一把剪刀,拓展为“六大产品群、十五个类别、五六百个品种”,包括刀具、五金、红酒开酒器等。“以前人家,一把剪刀,既用来裁衣剪发,又用来杀鸡绞指甲。我们现在要将它的功能细化,剪眉毛的、修绿化的、剪羊毛的……各有专攻。”张小泉负责品牌的方经理看了看手里的一叠A4纸资料,告诉记者。虽然品种衍生了,但剪刀和刀具仍是主力产品,占销售量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