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同样境地的,还有扬州谢馥春。
创始于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的扬州香粉老字号“谢馥春”,在经历了180年的风雨后,至今仍保留着手工作坊的制作传统。
扬州东关街243号,谢馥春的工厂就在这座原先的谢家老宅里。所谓“工厂”,不过占了宅子里两三个不太大的房间,谢馥春最出名、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两块银奖的鸭蛋粉和香珠,如今就是在这里手工制成。
“母粉调好的话,一个工人一天能做几十个鸭蛋粉,如果要从第一道工序整套做起,那一个人只能做上几个。”谢馥春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阚滨说。他一度对让记者进入制作鸭蛋香粉的工作间很犹豫,最初的理由是“房间内粉尘太大”,实际是“现在有不少人仿冒我们的鸭蛋粉,复制模具,你千万别拍照,万一流出去”。
第一次路过一楼的这个工作间,对里面的简陋和空旷感到惊讶。摆在谢馥春扬州6家、上海2家专营店内,以及网络平台上售卖的两大类共6款鸭蛋香粉,全部出产于此,但房内并非预想中的忙碌、堆满原料和成品,而是几乎没有人。望进去白乎乎的,像面粉厂车间,不少模具上空空如也,“虚位以待”。
“一年大概能卖出‘数万个’鸭蛋粉吧。”谢馥春工会主席陈刚含糊地说,这里的工人不像流水线上的三班倒,而是“一会儿集中做这个(鸭蛋粉),一会儿集中做那个(香包里的香珠)”。采访当日,只有两个工人在做粉。
打开两层房门,一股浓烈的香味就混着粉末扑面而来。调配、多次研磨、反复过筛、压制、包装成型,鸭蛋粉的制作流程大致如此。
“以前的鸭蛋粉用水来调和,球磨混合后,要阴干。现在用天然油脂做黏合剂,就省了这道工序。”生产技术副总刘新告诉记者。另一项改进则是,最初的香粉都用鲜花熏染,“用毛边纸将采撷的鲜花包好,置于精筛的糊粉和米粉中,外用裹以白银制成的银箔,放在炭炉上熏,使花香尽被粉体吸收”,现在则直接用浓缩的花精油点入。
另一间房内,几位穿白大褂的工人正在包装新产品“羊胚胎素”系列,地上则整齐摊着几筐香珠。
其实,谢馥春的生产如今分散在几处:西式护肤品“羊胚胎素”系列“在扬大联环药业那边生产”,是现代的流水线作业;香粉和香珠在东关街手工制作;包装香粉的纸盒,亦是躲在外面手工制作,因为“纸张裁剪后还有20多道工序,有机密性”。“一次性水杯口是向外卷边,我们的盒子是向内卷边,很难,要靠手工和模具配合。”阚滨说。
但是,老字号要发展,鸭蛋粉之类要扩大生产,仅靠一个手工车间是远远不够的。“有需要就再招人,没关系。”阚滨正计划把这间手工作坊打造成对旅游者开放的参观项目,因为正是“手工”两字,赋予了老字号品牌独特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