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进口品牌的肥皂,从原料进去,出来就是成品,都在一条流水线上完成。这种速度我们没法比。”林玲说,“我们几次想要试图变化,比如将腰封直接印在包装纸上,但市场反应都不理想,顾客不接受,他们就认老的、原来的。”
这样的局限,导致了即使有市场潜力也不敢挖。“我们这里的檀香皂,几乎就没有存货。外贸部和内销部的经理经常‘打架’,有时候就直接候在包装车间,为了抢货。”林玲笑着说,“连我这里市场部陈列的成品,也经常被拿走。”她说到一半,负责技术的朱经理冲进来,“你这个檀香皂还有没有啊?今天商标局来问我要‘古老的香皂’,赶紧赶紧,交出来。”
虽然受缚于手工之累,但也有想不到的意外收获。因为包装繁复,所以鲜被山寨。“很多国际品牌的香皂,出来不到一个月,高仿品就‘上市’了。所以你看,著名品牌的包装一直在换,就是为了跟假冒的斗智斗勇。”朱经理说,“但是我们的檀香皂,你放心买好了,能买到的都是真的,没人仿,因为仿制成本太高。”
传统,捆绑品牌的基石
和张小泉、蜂花檀香皂尽力工业化不同,有些老字号则力图保持其手工传统。
“一把手工扇子,工序有80多道。”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亚青介绍说。扇骨要手工劈,经过俗称“炒扇子”的菜油煮,为了色泽自然、手感越用越滑,接着扇面的折、画、粘、齐头、沿条……
在杭州王星记的厂房二楼,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有专人负责。最简单的“折面”,用上下两个模板,速度、轻重力量均需一致,将原本平面的扇面折成凹凸状。折完的扇面被送到下一项“通面”,如果是单面扇,则直接“糊面”——即扇骨和扇面的粘连。戴着玉镯、身穿湖蓝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手脚麻利地一手执扇面,一手执扇骨,像切菜一样一道道往下切,切完就是一把完整的扇子。粘好的扇子来到下一道类似断头台一样器具上,一铡下去,扇头齐平。随后进行“沿条”,藏青色的沿边应对藏青色的扇骨,黑纸扇用黑色沿边,白色素面扇则用棕色沿边。
“这还只是扇子最初的制造。”孙亚青说。二楼的另一间车间里,制作檀香扇的女孩子正在耐心地“拉花”——用极细的铁丝一点一点为每一片扇子拉出镂空图案,一把扇子“差不多一个月能完工吧。”孙亚青说。
不是没有想过工业化批量生产,事实上王星记很多结构比较简单的低端扇子都已经批量生产。但这些扇子很容易就被地摊作坊模仿。“我们刚刚出来一批,马上就看到仿品了。”真正让王星记立于扇界不倒的,仍然是那些传承多年精工细作的手工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