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11中国航海日到来前,南京市宝船厂遗址景区即将完成建成7年来的首次修缮出新,并将于7月11日当天向全市市民免费开放,其精心打造的出土文物展览馆和古代船模展成为“新园”的亮点。
昨天,江南时报记者在此经历了一次非常震撼的“穿越”。
【出土文物展馆很好看】
腰牌上的“天书”,邀市民来破解
一进出土文物展览馆,记者就在展览馆的序厅西侧看到玻璃罩内放着一块神秘的木牌。
“600年都没泡烂这块木牌,可见它有多么珍贵。”南京宝船厂遗址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军指着这块木牌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从文物部门的展馆借出来的,是当年在宝船厂遗址出土的。这次是首次在宝船遗址公园内展出,为的就是邀请全市市民一起来破解上面的“天书”。
原来这块木牌外形极似明代政府颁发的出入凭证——腰牌,它的正面工整地刻着方形纂文印章。这种形状的腰牌在南京明故宫也曾出土过。它们多标注着主任官职品级,作为进出某些禁地的凭证。
可是纂文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没有确切答案。出土文物展览馆邀请市民一起来破解腰牌上的“天书”。
明火使用受限 宝船如何采光?
在展厅,记者还看到了不少郑和宝船的秘密。
宝船如何采光是一大“亮点”。原来,当年郑和船队的船员,生活和工作在旗舰宝船4至8层共3280平方米的空间里,明火使用受限时,利用自然光照明显得尤为重要。
宝船厂此前的考古发现的8枚蚌壳,每片都取其中最平整的约巴掌大一块切割成整齐的长方形,经过精心打磨,光滑而平整,蚌片的厚度仅为0.1毫米,非常透明,但原来蚌壳表面的弧形纹路依然清晰,而另一面则发出蚌壳内壁上特有的珍珠光彩。
宝船厂的工匠们把磨制好的蚌片安放到长宽度在6-7厘米之间的宝船木格窗上,既挡海浪风雨,又保证屋中透亮。在玻璃没有被使用时,宝船这种采光方法是个创举。
这种能透光的蚌壳,被称作“明瓦”。此次,展览馆修缮后,这些600年前的“明瓦”首次向市民展出。
繁重造船之余 服徭役感慨“干王工”
2003年,南京市对宝船厂遗址的考古发掘,无比壮观。仅其中一条船坞便出土了造船工具、船用构件、船工用品等文物近2000件。展厅内最“稀罕”的是长达11米的宝船大舵杆实物,应证了古人“舟揖之雄壮,才艺之巧妙,盖古所未有”的记载。
布展的工作人员还首次向记者展示了一根顶端刻有“干王工”的木柱。该工作人员指着木柱一头刻画的字,告诉记者,这根木柱的顶端刻有“干王工”,极有可能是一个工匠在繁重的造船之余,私下随手刻画的,抒发了在宝船厂干活、服徭役的感慨。这也是这根木柱首次向南京市民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