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这几乎是个谜。
在众多老字号匍匐前行甚至倒掉消失的时候,马家烧麦却得以绕过一道道暗礁,至今不败;在众多老字号官司满天飞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马家烧麦却异常平静,商标、股权以及继承人之争与其无缘。2010年,若从始祖马春算起,马家烧麦刚好214岁高龄,但种种迹象表明,阅尽两个多世纪的它,依然大有“正当年”之势。这是为什么呢?很少有人知道。虽然这很重要。
【前世篇】 神奇的烧麦
据著名历史学家齐守成考证:马家烧麦始祖名叫马春,早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回族居民马春就在盛京城内做烧麦生意。他手推独轮车,在热闹的街道边包边卖,可谓“烧麦”之始。道光八年(1828年)马春之子马广元在小西门外拦马墙,租用两间板房约20平方米,挂匾经营,始称“马家烧麦馆”。
马家烧麦选料精细、风味独特,其名不胫而走,传遍盛京城,招来名人雅士争相品尝。光绪二年(1876年),盛京将军左宝贵(爱国将领)在小西门建造府邸时拆马家烧麦馆,他体恤商艰,令赐一地,重建门市,使马家烧麦得以保留。1914年马家烧麦第三代传人马长永传给后代马鸿芳、马铭卿兄弟经营,直至1948年。
1956年6月,马家烧麦在政府的关怀下,由马家后人主持在小北门路东重新开业,使这一民族风味食品得到恢复。1963年马家烧麦第五代传人马继庭,使马家烧麦传统风味青出于蓝胜于蓝。
马家烧麦之所以流传至今,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他的绝活。马家烧麦用料十分讲究,面皮都要手工制作。再将面皮压成菊花形花边,采用传统的“墒水馅”工艺,精心搅拌而成。制成后的烧麦晶莹洁白,透剔显馅。如牡丹含芭,似兰花待放。
200多年中,马家烧麦历经五代人的技艺传承,拥有着国家特级和省、市地方风味小吃等诸多殊荣。多年前便跻身为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马家烧麦手工技艺还被评为首批市级物质文化遗产,堪称辽沈餐饮界的一大奇迹。
仿佛,在“没有最少只有更少”的老字号“魔咒”下,商标、股权以及继承人和经营之争成了压垮老字号的根根稻草,而马家烧麦则不然。一时间,马家烧麦的生存技巧变得与它的制作工艺一样神秘。
【今生篇】 鲜有纷争的背后
时至今日,沈阳马家烧麦馆现任董事长丁福昌依然清楚地记得12年前那个晴朗的下午。1998年5月28日下午,在经过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后,马家烧麦转制大会召开,在履行完其他程序后,所有代表举手表决通过了转制及股权分配方案。“表决的过程只有十几秒”,丁福昌说。
日后漫长的事实证明,这短短的十几秒钟给马家烧麦带来了未来十几年的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