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沙湾飘色 美色天人

时间:2010-02-27 12:17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沙湾飘色”

“沙湾飘色”已有400年历史,以色彩艳丽、造型典雅、装置奇妙、内容新颖等特点闻名于海内外。

索引

沙湾“飘色”飘逸精巧,是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人物造型做表现形式,故事传奇当主要内容,并以沿街巡游为主要表演样式的民间艺术。其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故有“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之称,于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南国民间艺术奇葩,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传·奇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儒、道、佛三教受到推崇,形成了民间生活的精神食粮,尊神嬉神成为常见的民间活动,沙湾飘色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民间宗教信仰。

沙湾飘色源自北帝诞

传说“沙湾飘色”始于明末清初。明代沙湾人李路远在云南做边关大将时,当地有两族人为争夺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而械斗不断,幸得李将军调解平息,重归于好。人们深感李将军清廉正直,办事有方,为两族人免去一场纠纷,遂把北帝塑像赠送给李将军,李路远于是将塑像带回沙湾。沙湾自得北帝像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照例必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又均以出会及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助兴,飘色由此兴起。

也有不同的传说,据沙湾老艺人回忆,沙湾飘色学自番禺员岗村,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明崇祯年间,员岗崔氏家庭从江西迁来番禺,过去常派父老回江西拜祖,从江西传入飘色。在清顺治年间,崔氏家族又与沙湾何氏家族一向友好,且有姻亲关系,飘色遂从员岗传往沙湾。这时期的飘色,凌空飘起的人物造型还较为简单粗糙,但人们十分喜爱,故不断发展提高。

粤剧遭禁名伶被迫“以色代戏”

咸丰年间,飘色进入全盛时期,由于粤剧被禁,逃亡名伶“以色代戏”,因此飘色内容多来自粤剧舞台形象,且出色规模比以往更大。

清咸丰年间,粤剧名伶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遂下诏解散粤班,禁演粤剧,焚毁佛山琼花会馆。但每逢北帝出游必演粤剧已成为沙湾习俗,习俗不易改,禁令却不能违,人们便想到以色代戏。

琼花会馆既毁,大批伶人流亡回乡。当时,沙湾粤剧专业艺人汇集足可自成一班,且名伶甚多。而且沙湾经济富裕,何氏宗族拥有大批田产。于是,伶人抱反清之志,怀粤剧受禁之恨,加之族中公款阔绰,飘色经费宽裕,遂集造型化妆娴熟之辈,与乡中的文人雅士和善于锻造色梗的民间飘色艺人一起精心设计,创作出了“六国大封相”、“刘邦斩蛇”、“精忠报国”等板色以抒发爱国之志和反迫害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 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