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当然希望测评时间短、并且测评结果准的产品,这就让测评界的张悟本们有机可乘。而事实上,工具是各有专长,不同的指标只有用合适的工具来测评,才会有较高的信度的效度。什么指标都能测的工具是不存在的。如果硬要用一个工具去测所有的指标,要么测不出来,要么测不准。事实上,这种能够“包治百病”的测评产品,如果仅用来测评1个人,会看起来很不错;但如果用来测评10个人,就会让人觉得这些报告看起来“很像”。
对测评产品夸大“疗效”的另一种常见的招数是对测评报告进行包装。比如,把对被测评人员的推荐建议说成是“某某带来的价值”。其实不过是对被测评人得高分素质或者说是突出指标的基本解释。如果一个人个性比较灵活、变通性比较强,就会被描述成“善于处理突发性事件,对例行的常规性事情会感到不耐烦。”然而,“对例行的常规性事情会感到不耐烦”怎么会成为一个对公司带来的价值呢?
惯用招数三、制造噱头,用最新概念唬人。用现代科学术语对其行为进行包装的作法,是让很多人相信张悟本的理论“很科学”的原因。现在,张悟本的这一招数已经被某些测评公司“活学活用”。
比如说,项目反应理论是心理学中非常前沿的一个理论,到目前,国内外最权威的杂志上还没有该理论在实践中成熟应用的论文。而有测评公司居然声称自己运用项目反应理论开发出了成功的产品,可以根据被测评人前面的答题情况,自动生成相应难度的提问——“按你的水平自动出题”。
再比如,云计算是IT领域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包括联想在内的国内顶尖级IT厂商,也是在去年底才宣布进入云计算领域的。而某测评公司已经开始使用基于“云计算”的IT平台进行测评。其实,IT平台只是测评的实现方式,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参考依据,并提高效率。人才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在于对人的特性与工作环境关系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云计算的概念在这里发挥不了作用。
从本质上看,与其说是张悟本欺骗了消费者,不如说是消费者自己制造了张悟本。就是在养生这个原本和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拥有大量生活常识的领域,张悟本尚且可以用其似是而非的“理论”浑水摸鱼,那么,在那些专业化程度更高、信息更不对称的领域中,张悟本们显然是更可以瞒天过海,除了骗取钱财和地位外,其更严重的危害是会把一个行业引向一个错误的不归路。 辛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