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不少人厌倦了奢华浮躁的物质生活,转而追求清新文化生活。这大概就是清新音乐开始流行的社会基础。这种清新音乐既刚柔并美,也刚柔相济,做到清而不失之单薄,华而不失之奢靡,巧而不失之纤巧。这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
在音乐欣赏方面,我们很早就用“清”这个审美概念评价音乐。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知道“耳辨音声清浊”(《 荀子·荣辱》),“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 (《 荀子·正名》)。《韩非子·十过》里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将清字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这时,清字就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清”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自然也是音乐的核心审美价值观。
当代清新音乐完全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首先,清新音乐反对媚俗下流,崇尚健康向上,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正如德国大作家歌德所指出的:“一个时代如果真伟大,它就必然走前进上升的道路,第一流以下的作品就不会起什么作用。”(《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86页。)当代中国正在迈向伟大的时代,清新音乐正好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这种清新文化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甚至追逐狭隘利益,而是求真务实。“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限定,不是什么别的“新”,而是“清”的“新”。“新”相对于“旧”而言的,虽然人们求变求新的态度很强烈,有着喜新厌旧的心理,但客观上讲,并非所有的“新”都是好的、符合人们意愿的,所以必须用“清”对“新”进行一定的限定。这“清新”就是一种好的“新”,一种纯净的“新”、脱俗的“新”。因此,这种清新音乐虽然强调创新,但这个“新”不是一些沉渣的泛起,不是一些老例的修补,而是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的创新。中国当代有些音乐家不是弘扬正气,而是热衷于渲染暮气和邪气,人们感受不到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发展趋势。这些文艺作品令人泄气、丧气,悲观、颓废。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界提倡清新音乐就是激浊扬清,就是抵制音乐的邪气和暮气,促进那些优秀音乐作品起到引领作用。
其次,清新音乐反对投机钻营,提倡精神寻根,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中国当代有些艺术家发生了双重背叛,即精神背叛和社会背叛。中国当代不少艺术家就其出身而言,是来自社会的基层,但是他们背叛了他们的社会出身。艺术家可以超越基层,甚至离开基层,这种超越和离开不但是在社会分工上与基层民众有别,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克服某些基层民众的缺陷和局限。但他们的精神的根必须牢牢扎在土地上,扎在基层民众中。艺术家直面现实,精神寻根,是要为民众说话,维护和捍卫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掠夺和损害。而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界提倡清新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固本强基。艺术生命力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艺术家能否继续深入体验基层民众的艰难生活并深切地唱出基层民众的迫切心声。《好日子》等歌唱的再好,不一定唱得红《春天里》,终将为基层民众所抛弃。当中国当代底层社会日益艰难的时候,艺术家在哪里?歌手在哪里?中国当代歌坛虽然有不少歌手是从底层崛起的,但却没有多少歌手吟唱基层民众的心声。音乐家要在艺术上走得更远更久,不仅要努力增强综合艺术实力,而且要更加贴近基层民众,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而不是远离基层民众,甚至发生精神背叛。否则,歌声除了点缀这个太平世界以外,再也不可能激起基层民众的强烈反响了。这才是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