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两年的基本功训练后,本月16日这29名孩子返回陆丰,在陆丰正字戏剧团接受一年更为系统的正字戏训练,开始演中学、学中练的实习期,全面接触这一戏种。“他们已经是一块‘璞玉’了,回去还得好好‘雕琢’。”刘小潮说。
■传承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当晚,陆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薏菁全程观看了汇报演出后喜在心中。其实,当初成立这个正字戏班彭薏菁心里是没底的:“主要是拿不出这笔钱。每年这些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就要60万元左右,三年180万元,对于陆丰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2007年,在听取了陆丰的汇报后,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文化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帮助,大力支持陆丰做好正字戏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这也给了陆丰市委市政府极大的信心,我们立即拍板,这事得做,还得做好。”
通过各方的努力,现在这29名“救戏孩子”的所有开支问题算是解决了,之后,陆丰市委还将在陆丰建一栋三层楼房,专门供这些孩子排练、生活用,预计今年4月能够建成。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正字戏专业团体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剩下陆丰正字戏剧团这一个,团里正字戏演员仅有四十来人,就算加上这批小孩,也不过七十多人。“现在正字戏的演员真的比熊猫还少。”刘小潮无奈地说。
如何传承和保护正字戏,就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挖掘和保护流散在民间的剧本,重新灌录老艺人的声像资料,鼓励和支持正字戏国家级传承人将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心得传给后人,在本地媒体上开辟专栏传授正字戏等一系列措施,尽最大的努力保护正字戏。”彭薏菁对羊城晚报记者说,“这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对祖国优秀文化的一种责任。”
如一个学戏孩子所说,他对于未来有了更多的期望;而我们,对他们甚至是对正字戏,也有了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