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西医大约于明末清初才传入我国。在此之前中国人看病都找中医看,吃中药。
据说, 北京城内的中药店有数以百计,著名的有同仁堂、万全堂、鹤年堂、长春堂等。这不仅方便人们抓药、买药,而且一些药店内还有中医大夫应诊,人称“坐堂先生”。
说到中药店,就不能不说到中医坐堂,北京城的中药店里中医摆案看病已有很长历史,大概除“文革”十年外,从过去到现在这种中医坐堂药店的行医形式不仅名店有,小店也有。中药店以能请到中医坐堂,特别是名医坐堂为荣,因为这样不仅能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药店的知名度。北京城里中医很多,有专业学校毕业的、有继承祖业的、有师从名医的等。过去的北京城里,这些人或在自家开诊所;或在药店坐堂,他们还可以出诊,所以很受大众欢迎。
苏州胡同的一家不大的中药店里,便有大夫坐堂看病,大夫姓曹,医术很高。生大病或需要动手术还得去医院。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的后人和弟子分别在西单大街的两家中药店坐堂看病,看病者很多,皆称赞大夫医术高明。
有坐堂大夫的中药店,一般在店门内靠墙放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供大夫看病用,沿墙再放几条长凳供患者候诊。大一点的药店设有前后柜,前柜的业务是收方、计价、收费、包药等。患者看完病就可在药店抓药,又快又方便。店内的中草药分门别类地放在一排排呈正方形面上写着药名的木抽屉里,使人一目了然;中成药则另设柜台。有的中药店还代煎药,收费非常便宜,深受患者欢迎。
坐堂大夫大多为人和气,看病认真,使人感到亲切,他们的医术水平和职业道德都很高。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患者的口是这些大夫传名和扩大收益的重要“媒介”,再说从药铺本身讲,大概哪个药铺也不敢找个庸医来砸自己的牌子吧!所以这也是这种行医形式深受平民百姓欢迎、信任,而延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吧。据我所知,现在,一些中医,特别是一些退休的老中医仍应邀在药店坐堂看病,这既能使他们(她们)发挥余热、施展医术,更能方便群众看病,观求医者之众,足以说明坐堂看病这种形式的影响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