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超寰
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致雨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繁体字作“龍”。按《说文解字》,“龍”字为篆文象形。徐铉曰:“象宛转飞动之貌。”
几千年来,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龙文化的深深印记。
在中药的药名中,以“龙”为名者数以百计。有天龙、地龙、海龙,有龙骨、龙齿、龙牙、龙胆、龙眼、龙脑、龙角、龙尾、龙舌、龙须、龙鳞、龙爪,有赤龙、黄龙、青龙、白龙、乌龙,有过山龙、顺江龙、伏龙、盘龙、铺地龙,等等。
“龙药”中最有名的要数龙骨。龙骨功能镇惊安神,固涩收敛,生肌敛疮。用于惊痫怔忡、失眠健忘、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等。
关于龙骨的来源,古人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神农本草经》认为龙骨“是龙死骨也”,陶弘景则认为“皆是龙蜕,非实死也”。李时珍从《本经》说,曰:“是龙固有自死者矣,当以《本经》为正。”在明代《本草汇言》中,著者描述了他去晋、蜀山谷实地考察龙骨产区的所见:“间尝过晋、蜀山谷,为访所产龙骨之处。岩石棱峭,溪径坟衍,则有垒垒如龙鳞,隐之如爪牙者,随地掘之,尽皆龙骨。岂真龙之骨有若此之多,而又皆尽积于梁、益诸山也。”表达了强烈的质疑意向。现代研究表明,药用龙骨系第三纪后期和第四纪哺乳动物象、犀牛、三趾马、牛类、鹿类等的骨骼化石。日本皇宫正仓院现存我国唐代的药物中有五花龙骨、白龙骨、龙齿等,经研究,均属古代真象属及剑齿象属动物骨及齿的化石。由于历史和科学知识的局限,古人把这些远古时代大型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都看作是传说中的龙的遗骨,故称它们为龙骨。
中药伏龙肝为经柴火多年烧结而成的灶底中心土块,俗称灶心土。“伏龙”为灶神之名。灶神,又称灶帝、灶君、灶君菩萨、灶王爷,是民间信奉的五祀之一。宋洪迈《容斋四笔》曰:“伏龙在,不可移作。所谓伏龙者,灶之神也。”称灶心土为“伏龙肝”,是为隐替“灶”、“土”等土俗之称。以“伏龙”隐“灶”之名,以“肝”替“土”之称。《名医别录》曰:“此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号为伏龙肝,并迂隐其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