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

时间:2012-06-18 14:41 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我要评论

“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

 

 “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此也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医疗的进步无法遏制新生疾病不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而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在当前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