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桥中幡、天桥摔跤的唯一传承人;如今,他有10个徒弟,30个学生;多年前他把建材公司交给了妻子打点,自己则专注于传承这两项天桥艺术;他,就是一肩担着两项非遗文化的傅文刚。
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傅文刚将这两项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令人惊讶的是,中幡上那一幅幡面百年来的变化,竟折射出中国100多年来由弱到强,由贫苦动荡到独立自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腾飞的历史进程。
绝活解密
原是“皇家御用”
很多人,对天桥中幡和天桥中国式摔跤的印象大都来源于电视剧中的场景:熙熙攘攘的市场中,卖艺的民间艺人找块空地就耍起中幡、比起摔跤来,末了还要老少爷们儿捧场,赏个饭钱。但当傅文刚聊起天桥中幡和摔跤的历史来,却描绘出了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天桥中幡和天桥摔跤竟都曾是“皇家御用”。中幡迄今为止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行军打仗都要打帅字旗,” 傅文刚说,“这个帅字旗由一面旗、一个杆子和一个横梁组成,统帅的姓就写在旗帜上头。除了打仗,古代皇上接见军队时,兵士们也要舞动帅字旗。”久而久之,中幡就成了皇家礼仪的一部分,在清朝归礼部掌管,凡有庆典、皇帝接见外国使节等重大活动时,都要由“大执事”来举起中幡。
而中国式摔跤,在南宋时期就有了,古时也叫相扑、摔脚,清朝时则叫贯跤,新中国成立后则称为摔跤。清朝有吃皇家俸禄、擅摔跤的扑护手,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不带刀护卫,每年腊月廿三,扑护手们要在金殿比武。“清朝时扑护手都是满族人,他们分属东西两个善扑营。那时候民间也有摔跤的,但不专业,叫私练儿。”
老辈故事
宝三爷的传奇
傅文刚的父亲傅顺禄一人得到天桥中幡与天桥摔跤的真传,他曾是宝善林宝三爷的徒弟,这位宝三爷现在被认为是天桥中幡和摔跤的一代宗师。“宝三有两位师傅,” 傅文刚说,“民国时,他先是拜在了宛永顺宛八爷门下学摔跤,宛八爷原在善扑营供职,但清朝灭亡后,他没了俸禄,便在天桥的狗尾巴胡同开了个跤馆,宝三就在那儿学摔跤。那时候,宝三家住西四,他每天要走着到天桥学摔跤。这天天路上走着,他就和中幡结缘了。”
原来,宝三在路上看见了耍中幡的王小辫。这个王小辫曾有个哥哥在宫里做太监,是耍大执事的,哥哥每次出宫回河北老家探亲时,便教他耍中幡。等清朝灭亡哥哥没了俸禄给家里后,王小辫只能从河北来京,靠耍中幡为生。宝三常跟着王小辫“偷活儿”。一次,王小辫去官宦人家表演,在表演“苏秦背剑”这一招儿时,突然刮起了旋风,中幡突然就倒了下去,一旁的宝三急中生智用腿勾起了中幡,又把中幡拽回了王小辫手中,不知道的观众都以为这是师徒二人在表演呢。这次相识之后,宝三又几经周折获得师傅宛八爷的同意,向王小辫学习耍中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