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随着铛铛车(老北京对有轨电车的称呼)的车铃响起,修葺一新的天街(前门商业街)重新开街,同时完成改造提升的大栅栏商业街在奥运会前以全新面貌重张开业。
重张以来,日客流量平均为12万人次,高峰时达到18万人次,张一元、瑞蚨祥等重点企业销售额大幅增长,甚至实现销售额同比翻倍。
但与此同时,“爆肚冯”们等最具北京特色的小吃却因各种原因没有选择“回家”。少了“爆肚冯”们,作为传世商街的天街似乎冷清了不少。
为支持和培养传承人,确保传统绝活、绝技不流失,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闫小彦在2009年3月17日北京老字号协会召开的第二届会员大会上表示,2009年5月,北京将开通“老字号”产品网上商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购买到正宗的京城老字号产品。
(小标题)老字号的辉煌
每个老北京人都有关于小吃的记忆,爆肚冯、豆腐脑白、羊头马、奶酪魏……这些都能随时唤醒“老北京”们沉睡在记忆中的味蕾。
北京人好吃爆肚始于乾隆年间,到了清末、民国,爆肚已经相当普遍,后海、前门、天桥、东安市场……几乎每个商业区都有一两家知名的爆肚摊。
清光绪年间,山东人冯立山在后门桥一带摆摊儿,由于作料精细、爽口,在众多的爆肚字号中闯出了名声,人称“爆肚冯”。后门桥是当时旗人和贵族聚居的地方,冯家的爆肚生意也着实红火了几年。
在爆肚冯第二代传人冯金河手上,爆肚冯有了真正的发展。冯金河头脑活络,深得来吃爆肚的达官显贵们的赏识,经常往王爷、高官家送肚,在一位太监的推荐下,他还得到了往御膳房送肚的差事。
满清灭亡后,原来吃皇粮的官宦们没有了消费能力,而前门外却是一幅繁华景象,瑞蚨祥、同仁堂等大买卖都开在那里。店随客走,1919年,冯金河将店面迁至廊坊二条的“首膳第一楼”,与爆肉马、烫面饺马等5家共同经营,人称“小六国饭店”。
“小六国饭店”的20年是爆肚冯最辉煌的20年。这期间,北京城里的四大名旦、四大名生和鲁迅、柔石、老舍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那时爆肚冯的柜台有五六米长,留过洋的政府官员、同仁堂的老板、刚在中和戏院唱完《霸王别姬》的梅兰芳同时围着柜台,坐在条凳上,要一碟爆肚,就着俊王烧饼相安无事地喝羊杂汤,结账走人时,不忘跟后厨的掌柜打声招呼。无论见过多大的场面,在这爆肚摊前都是泰然自若,享受着“这口儿”带来的惬意和悠闲,转过身去,乱世沧桑,谁主沉浮,都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这或许就是几千年风雨中沉淀下来的老北京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