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华与张瑞敏两位老总对产品质量的不同态度,导致两个企业的不同命运。成功已经触手可及,不要因为1%的细节失败而惨遭淘汰。
商品质量与安全从来没有像2008年这样,严重拷问着中国企业。
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随后查出的一些乳制品质量问题被曝光已有一个多月时间。众多中国乳品企业,包括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巨头,都被卷入了这场全球关注的食品安全危机中,其中部分企业的销售量曾骤降到正常情况的10%以下。
“我们的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北欧瑞典—中国文化商务总协会主席何容说:“一个企业的成功跟最高层的质量意识密不可分。实际上,质量意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
牛根生承认,这次恶性事件确实暴露了奶站管理与原奶运输管理环节上的重大漏洞。其实,质量管理是中国企业的悲哀,这主要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缺失相关,更深层次的说,是企业缺少远见,而导致把质量排斥在战略之外。
提升质量管理战略地位 一把手要担当起责任
质量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关乎企业生死的战略问题。一家企业要长久生存下去,不仅仅是依靠推出新奇的创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信誉和质量赢得市场。
市场研究表明:不满意的顾客会把不满意告诉22个人,而满意的顾客只将满意告诉8个人。减少顾客离去率5%可以增加利润25%~95%,增加5%顾客保留可以增加利润35%~85%。企业抓质量工作,首先应该抓好制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要防患于未然。如果等到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再去采取补救措施,不仅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正如通用电器公司(GE)前总裁韦尔奇所说:“如果不能以世界上最低的价格出售最高质量的产品,你将被迫退出市场。”
中国嘉陵摩托黯然离别东南亚市场就是一个例证。中国的嘉陵摩托因为价格低,曾经畅销东南亚,当时越南人把买摩托叫作买嘉陵;后来日本开始以其高质量的产品打入东南亚,迅速抢走了嘉陵摩托的市场份额。在中国企业里,像嘉陵这样的例子不少,以数量战胜质量必将付出惨重代价。现在,买方宁愿买价高质优的产品,也不愿意买价廉质次的商品,这已成为当今国际市场的采购心理和普遍规律。因此,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石在于产品质量,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光,首先要放在产品质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