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挂牌“老字号”的这4家,一路走来,还有始创于1923年的“王开照相”,还有“吴良材”,前身是康熙56年创办的眼镜店澄明斋;还有“朵云轩”、“亨得利”,还有“老凤祥”,始创于1882年的蔡同德中药店……一路数下来,大约有20多家老字号云集步行街,算多吗?
福州路昭通小区门口,66岁的应阿婆正坐在木凳上晒太阳,说起当年南京路,阿婆神采飞扬:“我十几岁的时候,步行街上,一排全是老字号,我记得足有100多家呢。现在?老字号越来越少,有时外地亲戚来上海,想带他们买些老字号的东西,结果连自己都找不到那些店了。”
汉口路福建中路,80多岁的高阿伯,对当年“小花园”店里的绣花鞋记忆犹新。“那是多精致的手工艺术品啊,都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来买,一辆辆黄包车停在店门口等着。到南京路买东西,就是冲着老字号。那时路当中还有双向车道,可车太多人太多,汽车都像蜗牛爬……”
从100多家到20多家,多少“老字号”,消逝岁月中,又有多少“老字号”,在变迁中留存城市的记忆:1858年开设的“姑苏五方斋”,1862年创建的绸缎业老大“老介福”,还有,杭州知味馆,当年那是鲁迅、茅盾、郁达夫的最爱,三五知己,逸兴湍飞……
还有那句著名的俗语,至今流传:“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说的,都是当年盛极一时的“老字号”。上海张小泉的钱正明总经理回忆:“大概十年前,南京路改造,很多老字号都只能迁走,像做帽子的盛锡福,现在商店在哪都不知道了。”
销声匿迹?“说心里话,现在我们张小泉也很担心万一哪天要迁走。天时、地利才能人和,南京路这个地利,占了我们成功原因至少六成。不信?你去找找王星记,那也是‘中华老字号’之一。”
说是就在附近,可记者还是苦寻了半小时,最终是在汉口路“美丽华礼品公司”的大招牌上,寻见牌匾右下方一行不大的字----“王星记扇庄”。
两开间店面,“王星记”蜷缩在左边一间的四分之一空间。经理叶家明在柜台与记者聊了半小时,一个顾客都不见。可在1938年,当这始创于130年前的杭州“王星记”搬到上海时,便十里洋场红遍。
“那时候,京剧名家马连良、言菊朋,只要到上海,必逛王星记,周信芳、俞振飞也是常客……抗战胜利后,梅兰芳重返舞台,第一出戏《贵妃醉酒》,用的就是在‘王星记’定制的象牙真泥金花扇!”说起当年,叶经理眉飞色舞。“1994年以前,我们在南京路有3层楼面20多名营业员。现在?全上海就这半间门面了,加上副经理也就3名营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