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无中生有的古街,拿什么来谈文化?
“现在模仿锦里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时刻都有很强的危机感。”面对不断崛起的古镇古街,锦里管理公司总经理刘承志说了这么一句很有喜感的话。
锦里公司的2010年报显示,2010年,锦里全年接待游客近580余万人次,各省市学习观摩团50多个。
自从问世,锦里就获誉斐然,2004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文化产业先进经营单位;2006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中国景区媒体旅游业联合会评选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2010年,锦里被四川省商务厅评为四川首批“四川省特色商业街”。
不过,表面的光鲜下,未必好评如潮。某知名旅游网,驴友们谈到锦里小吃时,很多人都认为乏善可陈、不过尔尔。更有评论一针见血指出,成都人说那里的东西吃不得,正宗的小吃都不在锦里。
无中生有
锦里是成都当下的旅游名片之一,我不敢妄自揣测,那里的小吃究竟是什么来路。但是,我从小就住在武侯祠大街,对武侯祠和南郊公园烂熟于胸,可以负责地说,1980年代是没有任何古街的。
事实上,2001年武侯祠在改建前,还是用红墙包围,亦与南郊公园(曾改名,应为刘湘陵园,现并为武侯祠)分隔。至于现在锦里的位置,确实也有这么一条陋巷—槽营坝。此地相传曾是蜀军的养马场,因装饲料的马槽连成一片,故得名。另一种解释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将俘虏的魏军押回川,安置于成都南门外,因此被叫做“曹营坝”。
听家人讲,1950年代,槽营坝并无建筑,一条逼仄小巷,走进去拐几个弯,疏落着几间农民房。这些农民,应属于永丰公社武侯大队某小队。再往后,就是大片田坝菜地了。
印象中的槽营坝,则是和“锦官城外柏森森”联系起来,黑灯瞎火、人迹罕至。二十年后,这里竟成为了人头攒动的“西蜀第一街”,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我颇有兴致地想找“锦里古街”的典故,皆因众多宣传资料甚至维基百科也写: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遗憾的是,诸多史料文献均未提及有锦里这条街。甚至锦里公司官网,对这段历史也避而不提。
“锦里”之称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之蜀志中: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