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大原因造成老字号困境
重庆的“老字号”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据记者了解,我市有107个备案注册的“老字号”,其中“中国老字号”有19家。但这些“老字号”中,有20个已经消失。还活着的“老字号”里,勉强维持现状的企业占大半,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占两成,不少手艺正在失传。
重庆老字号为何会受困于此?
渝商发公司调研员、本市餐饮专家陈小林说,不少老字号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淡出江湖的。主要有三大原因:搬迁、分配不公和体制原因。
搬迁后逐渐没落是众多老字号难以重见天日的最大原因。“老字号做的就是一个‘信’字,停业对老店伤害是致命的。”陈小林说,像高豆花、一四一火锅等一批经典老字号,都是在1993年八一路改造拆迁是被迫关门的,而那之后,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店面等原因,它们的名字渐渐消失在重庆人的记忆里。
体制也是当时老字号落败市场的一大硬伤。陈小林说,国字号餐饮由于大锅饭制约,很难和私企竞争。
一位曾在国有餐饮企业上班的老厨师告诉记者,自己后来到私营企业上班,对两种管理模式深有感触。他称,以前供职于一家国有中餐店,店里有5个经理、5个副经理、4个电工、5个采购,近200人的企业,做后勤的“闲杂”人员占大半。
而同样规模的私营企业,只有1个经理、一个采购、一个电工,总共30人,都在一线做事。
在陈小林看来,“老字号”没落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2011年,重庆市公布了首批“重庆老字号”名单,申报的企业有87家,最终只有45家入选。被淘汰的42家企业中,有不少是因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历史资料缺失、商标字号遭抢注而被淘汰的。
记者在收集整理我市区县老字号的过程中,发现重庆“老字号”在互联网时代普遍暴露出品牌宣传意识不强的软肋,在35家区县“老字号”企业里,只有13家建有官方网站。其他的只能在网上找到一些零散的资料。
比如杜松酒、洪昌达(雪枣)、工农牌秀油、郁镇牌擀酥(食品)等“老字号”品牌在市场上悄然“隐退”。
与“老字号”企业经营业绩每况愈下形成不良循环的是:很多人才流失。“这导致一些传统手艺失传。”陈小林说,如果这些手艺丢了,那么老字号的灵魂也不复存在。
3、重庆老字号的突围
那些承载着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老字号”,如何来延续千百年来留下的传统手艺和品牌资源?
国内知名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内绝大部分老字号都活得不好,就在于这些老字号只追求质量,忘记了市场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