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举办的2011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昆明展馆不仅展示了昆明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也展示了昆明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成果,让市民充分享受了一场民族民间文化的盛宴:乌铜走银、滇式风筝、剪纸、龙狮彩扎、彝族刺绣、汉族传统刺绣、糖画、面塑、瓢画、蝶翅画、石刻、微雕、草编等“非遗”和民间技艺展示及精品展出,让整个展会现场浸润着浓郁的昆明文化韵味,令观者应接不暇,流连忘返。一位老昆明人感慨道:“这些民族民间、传统的宝贝终于留传下来了,让我们找回老昆明的感觉。”
近年来,昆明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市博物馆总数达104家,涵盖历史、艺术、文化名人、医药、自然、科技等诸多领域,记录和见证着昆明各个历史时期、各行各业、各民族和各个社会群体的发展变迁。104家博物馆中,国有博物馆41个,行业博物馆32个,民营博物馆31个,形成了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享良好格局。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的各种遗迹、古迹正逐一被发掘、擦亮,古滇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正焕发新的生机,昆明老街、云南陆军讲武堂、一二一纪念馆、众多名人故(旧)居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及外地旅游观光者驻足。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活力四射,以石林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以富民小水井为代表的苗族文化,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已经建立的禄劝 “秧草墩苗族文化保护区”、寻甸“法嘎彝族文化保护区”、石林“月湖彝族文化保护区”、晋宁“新寨彝族文化保护区”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区,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始步入正轨。目前昆明已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6项、省级保护名录19项,市级保护名录342项、县区级保护名录790多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1人、县区级传承人52人,共有“非遗”展示馆8个,传习馆5个。其中,昆明合虚文化传播公司汇集了70多位民族民间工艺师和非遗传承人,集中对云南独有的民族民间技艺进行市场化开发、策划、营销,并充分发挥特有的人才优势,创办了全市第一家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培养了大批的学员,实现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统一。乌铜走银工艺的传人金永才,改变了过去匠人手艺“传内不传外”的习俗,开门纳徒传授技艺,已收徒弟4人。张云、张才兄弟,在传承中创新,让红土高原的红土陶文化焕发了青春。龙灯之乡嵩明的小脚老太太,把龙灯舞到了首都北京、舞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石林的阿着底彝族刺绣,已经走出国门,销往马来西亚、日本、泰国、韩国、俄罗斯、越南和欧美等国外市场。纯手工制作的嵩明绣花鞋,已成为网络上的热销产品,成为市场的新宠。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昆明的民族民间文化,正伴随着昆明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欢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