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民族艺术盛会尽显“非遗”风情

时间:2010-04-16 10:08 中国文化报 点击:我要评论

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的“灿烂中华——综合专场”为历时一个月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画上圆满句号。由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此次调演活动汇聚了全国20个省、区、市,近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近2000名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共9台节目、18场次,观众超过2万人次。这次

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的“灿烂中华——综合专场”为历时一个月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画上圆满句号。由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此次调演活动汇聚了全国20个省、区、市,近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近2000名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共9台节目、18场次,观众超过2万人次。这次调演既是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为广大民众领略“非遗”的迷人魅力提供了一个鉴赏、交流的平台。

此次活动从策划到正式演出,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涉及面之广、演出人员之众都是前所未有的。参演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基本上都是首次来北京演出。由于各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地广人稀之地,所以整个活动的组织工作一开始就面临着挑战。“但是大家都把这次演出当成展示自己民族魅力的大好机会,此次活动能够成功举办也得益于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有关人员说。有的参演人员为了参加此次演出不惜扔下手头的农活,不辞辛劳、远赴万里积极响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专场演出由于遭遇大雪被迫取消,但是为了能将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展现出来,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请出了70高龄的玛纳斯传承人沙尔塔洪·卡德尔。尽管客观条件有限,却难以阻挡大家来京参加调演的热情。来自四川茂县的200多名参演人员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才抵达北京,而他们却戏谑为“长途+漫游”式的旅行;来自湖北的土家族撒叶儿嗬传承人谭学聪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为了参加调演他推掉了其他所有的演出;为了营造蒙古族人民真实的生活氛围,内蒙古文化部门专门从牧区找来当地人的生活用具,派3辆货车发往北京。在各地的全力配合下,历时一个月的调演为首都观众呈现出少数民族歌舞的“百花园”,一台台明快、纯朴、热烈的节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台演出为综合专场,在民族文化宫开锣。在朝鲜族农乐舞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突然向观众席抛出了33米象帽彩带,引起全场一片沸腾,观众的热情由此被点燃。

在接下来的专场演出中,各民族的不同风情得到尽情展示。摇曳婆娑的四川萨朗、能模仿自然之音的侗族大歌、粗犷明快的湖南苗族四方鼓舞……各具风情的节目让观众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其中,内蒙古专场的新颖独特让人记忆犹新。整场演出贯穿着蒙古族祭祀敖包、那达慕、乃日的系列风俗,通过歌舞进行巧妙演绎,剧场门口还特意摆放了蒙古包和勒勒车,牧人在演奏马头琴,制作马鞍、服装,吸引了不少眼球。据介绍,蒙古包是专程从内蒙古草原拉来的,蒙古包的主人杰木伯勒在里面居住了40多年,曾经先后借给几十位北京知青居住。同时,西藏专场“天然去雕饰”的纯粹演出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舍弃一切现代乐器的伴奏,以悠扬的曲调、奔放自如的舞姿让人们亲身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无限魅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康玉岩说:“西藏专场是近年来我所看过的最令人激动的传统歌舞表演!节目中无论是距今3000多年的阿里古格宣舞,还是公元8世纪就已在西藏流传的昌果卓舞以及丁青热巴、丁嘎甲谐、昌都锅庄、芒康弦子,都让每一位观众感受到了传统音乐、舞蹈的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