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我国出现了一些颇具声誉的工商企业,他们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骄傲。新中国诞生后,他们是国人心仪的著名品牌,被誉为“中华老字号”。至今,人们仍然对诸如“同仁堂”、“坌聚德”等一大批老字号的赫赫名声耳熟能详。
但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华老字号”普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看,“老字号”能否在企业文化中给自己正确定位,成为影响其经营成败的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综观“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历史,我们看到,是企业文化成就了老字号的发展,但要在市场经济中重振雄风,还必须要不断创新,在企业文化中找到更准确的定位。
挖掘文化内涵 秉承优秀传统
“中华老字号”的特点是发展历史比较长,积累了许多经营信条,养成了一些已成惯性的企业经营行为,这些共同构成了其企业的文化传统。这些企业文化传统到底是财富还是包袱,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还是绊脚石,不能一概而论,要加以具体分析。毋庸讳言,一些企业文化传统是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只适用于该种生产方式,在现代生产方式中,他们很难起到推动企业继续发展的作用,证可能成为企业裹足不前、丧失竞争机遇的消极因素。但是,传统经营观念中,仍然有一些适用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他们虽然产生于非市场经济时代,但却可以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为企业经营所用。例如,“同仁堂”有条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我们饱受假冒伪劣商品之苦、惊颤于假药的图财害命之际,人们都会对这一经营信条竖大拇指。毫无疑问,这样的企业传统经营观念是企业所要继续坚持的,它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放飞经营理念 面向国内外市场
“中华老字号”企业若想重振雄风,必须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眼界向外,尽可能地去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而不能满足于历史上划定的经营地盘
。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观念上有一个大市场概念,从而支配企业在经营行为上走出传统地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在经营方式上超越传统界限,用现代经营理念指导企业经营。“全聚德”从挂炉铺到大集团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企业眼界向外的重要性。上个世纪90年代,京城餐饮业竞争空前激烈,为了保护“全聚德”这块金字招牌,1993年前门、和平门、王府井三家“全聚德”合为一体,组建了中国北京全聚德烤鸭集团。此后,他们又把目光瞄准了国内、国际市场,实施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先后在国内建起了58个特许连锁店,在美国、德国、泰国等国家开办了特许连锁店,并在美国和香港开办了三家公司,壮大了集团的规模。集团化的经营观念和发展战略把“全聚德”搞活了,经济效益连年以 30%以上的幅度增长。“全聚德”的经验表明,“老字号”企业必须革新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勇于开拓和占据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保持和创造优良的经营业绩,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历史与现代结合 焕发时代风采
“中华老字号”企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稳定的经营模式,从生产工艺、服务标准到职工信念、企业理念,无不渗透着“老字号”所特有的历史遗风。在现代生产方式、服务方式、消费方式的冲击下,“老字号”企业必须把传统经营方式与现代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找到其历史基业与现代经营的契合点,让企业的生产服务和经营方式更符合国际标准,焕发出现代风采。
“同仁堂”禀承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但并不是只把它当作一种装点门面的空洞口号,而是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把它落到实处,大大改进了传统落后的药剂制作方法。 1997年“同仁堂”4个工业企业的8条剂型生产线,一次性通过了澳大利亚药品生产管理技术标准的认证,获得了澳大利亚GMP证书,在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上找到了历史基业与现
代经营的契合点。
“全聚德”一百多年来,其精湛的堂上、灶上功夫,都是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不适应集团化规模经营方式。于是,他们借鉴国外餐饮业连锁经营的经验,推出了《全聚德特许经营管理手册》,运用标准管理的方法,使烤鸭和烹饪技术及管理数据化、标准化。几年来,“全聚德”集团先后组织完成了7项科技攻关,不仅将传统鸭炉定型申报了专利,而且新研制的多合型鸭炉、燃气式鸭炉、快装鸭炉获得了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