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开发存在的瓶颈
缺少动力。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属、市属综合性博物馆归口文化部门管理,而人物类纪念馆、革命事件纪念馆大都归口当地党委、宣传部门管理,基本上都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了免费开放范畴,其事业运转经费均由中央财政和当地财政予以保障,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统一预算和集中支付。因此,通过大力开发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均属于国有资产增值,全部需要上缴本级非税收入管理局。因此,多数博物馆管理层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通过文化产品开发创造的经济效益不能自由支配,还需要承担开发的风险,从内在激励机制上缺少开发文化产品的动力。
人才匮乏。一方面,目前我国博物馆专业人才总量不足,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7.6%,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7.2%,高素质人才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用人机制不活,人才流动不畅。人才使用不当和人才浪费也很惊人,导致部分博物馆不少人成天无所事事,大量的人才被闲置、浪费。此外,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市场意识、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恰恰是很多博物馆急缺的。
观念落后。为了弥补事业经费不足,馆领导除了企求财政部门追加经费外,最想做的事就是开发文化产业。部分博物馆常常将产品开发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创收”。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产品开发工作必然是短期行为,其结果也不会是理想的。此外,一些博物馆管理层将文化产品开发看成是被动完成上级领导规定的指标。在一些地方,财政和文化主管部门把文化产业看成是一项具体的文化工作,每年都要给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下达一个必须完成的产业指标,并且将此与财政下拨的经费挂钩。为此,一些博物馆也就把产品开发看成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走捷径、抄近路,有的开发一些简单粗糙的博物馆产品,利用重要活动赠送领导及嘉宾,将礼品价值作为产品开发收入来应付上级经济任务指标。
操作不当。一些博物馆在文化产品开发上操作不科学,违背产业开发的一般规律,以安排闲置人员上岗代替开发。一些博物馆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进行内部机制改革,精简人员。为了消化人员,馆领导想到了产业开发,成立开发公司,安排闲置人员进场搞产业。被安排的人员不一定适合搞产业,到头来,产业不但没搞上去,还浪费了人力和资金,必然得不偿失。
资金短缺。国家对博物馆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比例偏低,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有限,资金短缺,是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免费开放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勉强能维持事业运转经费,对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前期需要的设计、制作、产品推广等资金短缺。此外,位于中西部的博物馆,因本级财政困难,地方基本上没有配套经费,甚至连免费开放资金地方财政还截留了部分,文化产品开发经费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