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按当地的宗教习俗,女医生可以给男患者诊疗,而男医生却不方便为女患者诊疗。女患者看病甚至是做推拿、按摩时,她们都是带着面纱。我们一定不会要求患者摘下来。反倒是时间久了,患者自已认识到摘下面纱让大夫看诊或者是做按摩推拿治疗效果更好,进到诊室后关好门主动摘下面纱。”同仁堂迪拜店的梁医生介绍。
在同仁堂马尼拉店,菲律宾的店员虽然不识中文,却自创了全新的中药斗谱(指药物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药斗橱内的排列方法)。这位店员创出给斗柜编码,一码对一药的方法,不识汉字也能抓中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同仁堂在海外的不断发展,海外同仁堂的大家庭中将会聚集更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多元人才,为同仁堂的海外发展贡献力量。”丁永铃说。
丁永铃介绍,采用本土化人才是同仁堂的又一个策略,可以说,内聘外引是同仁堂海外人才的两个轮子。内聘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外引是打牢基础的根本。由于海外各国的法律法规、经营方式、思维观念、语言文化等多有不同,而且同仁堂在海外特有的“以医带药”模式,决定了海外人才发展的特殊性,即引进外援。一是纳入合资合作伙伴参与经营,发挥其地方的外联优势;二是招聘系外的有识之士,充实到企业经营之中。
中药出海文化先行
每一家药店根据自身条件,条件好的设有专门的中医药博物馆或展览室,面积小的有中医药文化角或是文化墙;工作人员向周围的居民传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和新兴的健身操,开办中医药文化讲座……每一家同仁堂海外门店都是一座中医药文化传播博物馆。
2012年12月,北京同仁堂波兰有限公司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波兰公司走的是文化先行的路子,建立了四五百平方米的养生中心,推广中医药养生方化、理念和方式,同时也办汉语班、搞中国名茶体验等活动。
“我们希望这种方式在波兰取得成功,并且推广到欧洲其他地方。”丁永铃告诉记者:“同仁堂之所以确立了文化营销的海外发展原则,是因为文化差异是中医药走向海外的最大壁垒。——我们的中成药虽然卖到了海外,但主要是在东南亚地区,或是欧美的华人。如何破除文化壁垒,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
“中药大多数是复方的,有效成分比较多;而西药大多是成分比较单一的化合物。中药配方来源于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很难像西药那样解释清楚到底是哪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丁永铃指出,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如果没有文化的认同,就不会有对中医药学体系的认同,中药也就很难走进欧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