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长沙过半“老字号”面临窘境 为何如此脆弱

时间:2014-06-10 13:26 互联网 点击:我要评论

一走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这些不知始于哪个朝代的民谣,唱出了古城长沙老字号昔日的繁华与魅力。然而曾经誉满全国的湖南小吃,在经历了百年的繁荣和沧桑后,

 “一走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这些不知始于哪个朝代的民谣,唱出了古城长沙老字号昔日的繁华与魅力。然而曾经誉满全国的湖南小吃,在经历了百年的繁荣和沧桑后,很多已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暗淡。有资料显示,光从长沙看,数量已从近代史上的200多家缩减到不到30家,而从已获得“名分”的19家来看,经营状况较好的只占了1/3左右。

窘境

过半老字号面临窘境

“杨裕兴的面,奇峰阁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在这句长沙市民耳熟能详的俚语中,我们真正能坐在古色古香的店堂中品味的只有“杨裕兴的面”了。

湖南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副教授尹元元此前曾对长沙“中华老字号”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这些老字号中,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几十年来一直维持现状的,长期亏损、面临或已经倒闭、破产的分别占比30%左右。”

长沙市商务局局长刘素月也指出,目前长沙经营状况较好的包括:火宫殿、九芝堂、湘绣研究所、金生花炮、玉和醋等,这些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影响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而像德茂隆、又一村、三吉斋(稻香村)、九如斋等企业则经营状况一般,也有经营状况很差的如银苑,现已处于歇业状态。

探因

老字号为何如此脆弱

旧体制束缚

对于大多数老字号来说,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既是老字号的品牌内涵,也是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几乎所有老字号都成了政府经营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近几十年里,长沙的老字号基本上处于半“冬眠”状态,发展就更谈不上。像德园、捞刀河、九如斋等企业,都是因为产权不明晰,置身于市场经济后,与那些生机勃勃的外资、股份制和私营企业对垒时,有些连招架之力都没有。

缺乏创新、人才青黄不接

在市场经济时代,新技术和新产品即意味着企业的生命力,但不少老字号在产品的开发上几乎没有新意 。

以德园为例,德园做了一百多年包子,现在还是做包子。老一辈的人才都已退休,年纪轻一点的很多不愿干,技术无法传承,口碑难以为继。

被迫搬迁

在省商务厅流通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徐峥嵘看来,很多老字号的消失,除了有自身故步自封、经营不善的原因,还有一些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比如,原来黄兴路的“ 吴大茂”、“德园”等老字号,因为商圈变化,在被迫搬迁之后便难以延续传统。

12家获评“湖南老字号”企业

(责任编辑:杨素琴)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