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 菜单毛笔写 食材需自备
在这些菜单中,有几张用毛笔书写的与众不同。“这些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喜酒的菜单,那时喜酒的菜单都用毛笔写的”,权叔称,以前饭店、酒楼收银台旁边都坐着个老行尊,他熟悉宴席的菜式搭配,而且写得一手靓毛笔字,会根据各家预算及需求来设计喜宴菜单。
随着他的指点,记者看到一张陆羽居大酒家的喜宴菜单上还写有新人的名字呢。尽管喜宴菜单上的主菜数量通常从6个到9个不等,且食材和烹饪方法也相对家常,不过,鸡都是绝对的主角,“砂锅花雕鸡”、“蚝油笋焖鸡”……
各家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碰到谁家请饮,对于仍是孩子的权叔来说简直是“开斋”。“爸妈就又喜又愁了”,权叔说,喜,是因为全家可以吃顿饱饭;愁,是要封红包、做人情。
1977年,权叔结婚。与如今付钱订席、带嘴入座不同,当年的婚宴不仅要交钱,还得自备部分食材。“我们在大同酒家摆了八围,407蚊”, 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紫红色的摆酒收据,“不过每围台要交半斤猪肉和半斤鱿鱼。那时候物资缺乏,买嘢都要凭票,而且限量供应”。最后,猪肉是权叔的舅公帮 忙在天河找养猪的亲戚送的,鱿鱼则是权叔托姊妹从香港寄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