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2月12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继去年成功争取粤剧、凉茶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最近已草拟一份涵盖全港共63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步普查名单,预计有关普查工作将于明年完成,届时有关方面将研究向国家及联合国把有关项目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山歌、舞龙舞狮、谜语、春秋二祭、点灯、盆菜……初步名单涵盖63项建议主要顶目,再细分不同形式及地方举行共计有216个次项目。
特区政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前年委托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进行全港普查,透过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及口述历史调查,已整理一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名单,包括传统口头表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及仪式、有关自然界知识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范畴。
其余榜上有名的,包括平日经常在鹅颈桥见到的打小人,其实是惊蛰当日祭白虎的仪式,以至日常撞瘀跌伤后光顾的跌打;一些传统手工艺技能,如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大澳棚屋建筑,亦有在华人世界如今只有香港承传,在神诞时临时搭盖的戏棚技艺,还有以前作为头发定型剂的刨花油。
清单载列的还有不少早已被人遗忘的传统,例如上世纪70年代后已似乎绝迹的稻米种植,以及新界养猪和养鸡的一套方法,另有仍现存新界村落的制盐、虾膏、虾酱、咸鱼和鱼胶制作。
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赖黄淑娴表示,普查工作预计于明年上半年完成,有关方面将成立网上数据库供市民查阅,并会将飘色和包山制作技巧等传统技艺编辑成书。此外,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拟名单制订完成后,将呈交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审定,研究向国家文化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有关项目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有关方面已投入资源保护有关文化遗产项目,相信成功申报有助鼓励更多人参与维护这些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