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思想文化禁锢的打开,张月仙彻底放开手脚,专心剪纸。然而,受传统的影响以及没有名师指导,她走的路异常艰辛,所剪的图案大都格调单一。
机遇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她最终得到了全国剪纸研究会云南分会会长沐正戈的赏识,于1989年加入了该会,并得到了沐正戈的悉心指导,从传统的对折、多折、多方连续花样,慢慢地开始剪大幅和接近新派的作品,技法日渐成熟。
随着剪纸造诣不断提升,张月仙多次在各种大赛上获奖。1991年3月,她的《小小养猪户》等5件作品获首届全国三八剪纸展奖;1998年,她的作品《金鱼闹莲》获中国剪纸艺术奖二等奖;2000年在跨世纪全国剪纸展览中,她的作品《枕花四幅》获银奖;2003年《孔雀舞》获得在黑龙江举办的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一时之间,张月仙在业界声名鹊起。
1999年,张月仙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艺术美术师称号;同年,她被定为剪纸类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伊人已老 谁来传承
剪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内的一个符号元素之一,如何传承下去,现在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她今年已84岁了,不愿看到她的剪纸技艺,随着她将来的离去而长埋地下。
在多年前,她把剪纸技法悉心传给了自己的一个孙女,但孙女长大后,并没有继承她的“衣钵”,去了国外行医。
如今,她招了几个徒弟,按课程悉心传授,究竟能否把她的剪纸技艺传承下去,心里没底。
在每年昆明市举办的庙会上,她都租下一个摊位,赚钱之外,更多是展示剪纸技法。
“我需要的只是一把剪刀,这把年纪了,吃穿不愁;辛苦,不是为了赚钱,是让更多的人喜爱剪纸,不要忘了它。”张月仙解释。
今年也不例外,1月29日上午,在昆明市钱王街庙会的摊位上,一把剪刀,一张红纸,10分钟后两只蝴蝶就跃然纸上,引起围观人群惊叹不已。
从艺60年来,张月仙剪刀下“剪”出了越来越多的形象。她曾展出过200余幅剪纸画,花鸟虫鱼、山水,样样都有。
“我把剪纸拉近了生活,让当代生活融入到剪纸中,我的题材多突出一颗女性的心。”张月仙说,“剪纸的构思和人物的神情比较难表现,为了剪出好的作品,我常常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人物的神情神态。”
一个例子是,她家楼底下曾有一家景颇族餐馆,为了创作她每天都要到餐馆前盯着景颇小伙、小姑娘看上半天。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观察和两个晚上的熬夜剪纸,终于创作完成《美酒敬阿哥》剪纸。剪纸上两个热情好客的景颇姑娘,手捧竹筒酒,一脸欢笑地敬给阿哥,眼神和笑容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