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盐都是由政府经营,所谓“九洲之贡盐为首”,盐是封建王朝的第一大税收来源,小小的诺邓井每年产盐百万斤,上缴的盐课达到38000两白银。因而官府对盐控制极严,从提举司到盐务局,都有缉私兵住扎在诺邓进行监管,阻截私盐的经营。但对诺邓人来说,私盐是他们的命根子,是谋生的唯一手段。灶户手里有盐,一般不用贩卖,在家里等着盐贩子来收购就行了,风险不大。而普通百姓只能承担起风险最大的长途贩运,冒着没收、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75岁的杨黄德老人17岁就开始贩私盐,主要是卖到腾冲,他说:“到腾冲要走9天,每次背6筒盐,每筒10斤。在诺邓每筒盐3至4角,到腾冲可卖到7、8角。我们一般在夜里偷偷出发,避开缉私队,然后跟着马帮走,路上比较安全。我有一次天刚亮时碰到缉私队,吓得赶快把盐扔掉,幸好没有被抓住,只是经济上损失了一点。”当然,象杨老这样的人家,只要成功了,赚2、3块银元,再做些其他活路,基本也就可以养活一家人了。
千年依旧,诺邓人就这样生存着,打造出一个繁荣昌盛的诺邓村,过起了“井上人”的生活。直到二十世纪的后半期,现代工业文明冲垮传统手工业的时候,大锅熬盐被真空制盐所取代,人背马驮让位于车载船运。命运是无情的,1996年,国家《食盐专营办法》规定:“严禁利用井矿盐卤水晒制、熬制食盐。严禁将液体盐(含天然卤水),利用井矿盐卤水晒制、熬制的盐产品作为食盐销售。”两千多年的诺邓井就这样封闭了,卤水依然在流淌,淹没了井口。而诺邓人在50年的时光里,也悄然完成了从手工业者向农民的转换,归入“山里人”的行列。一切看起来诺邓将不可挽回的被历史大潮所湮没,千年古村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也许旅游将是一条新的道路。( 李雨霖 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