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诺邓村旁的诺水显得有些浑浊,水量也大了不少,奔腾着从形似狮象的两山之间注入沘江。沘江水在这里绕出了一个“S”型的湾子,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案的天然地貌奇观。在“天然太极图”当中,北部的庄坪坝子和南部的连井坪坝子组成两个鱼形图案,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诺水旁有一间破旧的老屋,从窗户望进去,里面被水浸泡着,用指尖轻沾溢出的水,放到口中,却有淡淡的咸味。杨伍松的火腿厂就在离老屋不远的地方,每年冬天,他就把老屋里的被水浸泡的泥土提到厂里,倒入一个两米多高的木桶,用来腌制著名的诺邓火腿。这种火腿与宣威火腿、鹤庆圆腿并称云南的“三大名腿”,在诺邓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只有杨伍松办了厂,每年他要加工1000多条火腿。
杨伍松是诺邓赫赫有名的黄氏家族的第二十一代子弟,只是因祖父入赘杨家,才姓了杨。诺邓村有“九杨二十姓”,杨家人虽多,但没有出过什么名人,而黄家则是书香门第,世代显耀,称得上名门望族。杨伍松的父亲黄汉民老先生,仍然居住在祖传的进士宅子中,他说:“黄家的老祖黄孟通,是福建邵武人士,明初任‘五井盐课提举司’,管辖云龙境内的五个盐井,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在诺邓安家落户,形成现在的黄氏家族。清代云龙出了三个进士,两个是黄家的,十三代黄绍魁,十五代黄云书。”进士宅子最早是提举司衙门,后来就成了“黄家寨子”,居住着30多户,100多人。高耸的石砌大门也变成了黄家题名坊,正面刻着“世大夫第”,背面是“科贡传家”,坊上还刻有黄家历代所出的举人、贡生的功名宦历,反映着黄家的显赫家声。
这个小小的山村距云龙县城仅6公里,几十年来,却很少有人造访。直到近几年,诺邓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村才展现在世人面前。村里的居民建筑都是“四合五天井,四合一天井,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建筑。至今还有元、明、清代的建筑院落90多个,民国后的建筑院落60多个,以及寺庙、祠堂、牌坊等20多处。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叠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诺邓的民居建筑物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绘有图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显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
村里居住着不到1000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除了房屋以外,和一般的农村已没有显著的区别。但是对于诺邓人,他们成为农民却只有50年的时间,特别是与他们从事了两千多年的“工商业”来说,历史仿佛在这里开了个玩笑。79岁的黄金品老人说:“我们家是世代灶户,到我是19代,代代以煮盐为生。村里共有16灶,分别是乾、元、亨、利、贞、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金,我家是‘信’字灶。村里种田的人很少,没有卤水的人家就在灶上做工,背水、砍柴、运盐。解放以后,公私合营,1954年又收归国有,以盐业为生的灶户、盐商、工人都失去了生活来源,唯一的出路是开荒种地,全村人一起学种田。”说不上是前进还是倒退,诺邓的辉煌就在50年前停止了,剩下的只是那些住在雕梁画栋的“豪宅”里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