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千年依旧—云龙县诺邓村(2)

时间:2010-02-27 11:40 互联网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显得 邓村旁 有些 ɡ

诺邓村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井”就是盐井,“诺邓”一词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公元前110年,云南最早开发的盐井是云龙井和安宁井,据考证,云龙井就是诺邓井。公元863年成书的《蛮书》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 1141年过去了,村名依然未变。明初,明政府在诺邓设五井盐课提举司,“专理盐课”,下属顺荡、诺邓、师井、大井、山井五个盐课司。以后又陆续开发了雒马井、石门井和天耳井,逐步形成八大盐井,工商业兴盛一时。诺邓作为盐课司所在地,更是独领风骚,东通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成为滇西北商业中心之一。村中常住户达400多户,近3000人,另有商、工、艺等数千流动人口。现在的诺邓人祖上大多是明代从各省来的移民,他们和当地的各族不断交流融合,最后被同化为白族,同时也保留了许多汉文化的特点,成为说白话,按白族习俗生活,但每个人都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祖籍是何地。

盐是诺邓的灵魂。两千多年来,盐支撑着诺邓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流淌于云岭山脉中的沘江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盐矿,自古以来就是滇西和滇西北最大的盐业中心。在交通不便的三江并流区域内,广大人民的生活就依靠这一个个盐井,而盐井自然也成为经济、文化发达的所在。居住在盐井的人自称为“井上人”,以有别于“山里人”。“井上人”从事的是工商业,即使是一般的工人,也比“山里人”的收入多,所以在诺邓,见不到茅房,全是清一色的瓦房;“井上人”不种田,马帮驮出去的是盐,驮回来的是大米;“井上人”唯有读书高,所以在诺邓有文庙、武庙和书院,出了“二进士、五举人、贡爷五十八、秀才四百零”;“井上人”追求精神上的信仰,于是诺邓的祠堂、庙宇超过40座。这一切放到通都大邑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边地山村来说,应该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井上人”的代表是灶户,灶户不仅是制盐的人家,也是对卤水拥有股份的业主。诺邓井的卤水分为480角,按各户拥有的角数,每30角编为一灶,共16灶。官府把每天产出的卤水平均分为16份,这样每天每灶有一角分到卤水制盐,每月每角就轮到一天制盐。股份并不是均分的,多的灶户有18角,少的只有7提半(30提为一角),股份还可以转让、出租,整个诺邓村的灶户达到200多户。黄金品老人是唯一在世的灶户,他说:“我们家有7角卤水,就是每月可以生产7天。每天的产量大约是200斤,交150斤给盐务局,这是官盐,给的工本费仅够成本;剩下50斤是私盐,只能偷偷卖,卖出去就是利润。”从黄老的“信”字灶来看,每月可以卖350斤私盐,收入银元42元,相当于大米1000斤左右,日子应该是不错的。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春节去潞西“赶摆”   下一篇:南方丝绸之路
  • 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