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非遗在生产性保护中焕发生机(3)

时间:2012-02-10 14:06 中国民族宗教网 点击:我要评论

刚开始组织了1200名农村妇女,因为大家经济困难,都是免费教。杨华珍说。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和产品创新需求,杨华珍又精心培养了50名核心成员作为技艺

“刚开始组织了1200名农村妇女,因为大家经济困难,都是免费教。”杨华珍说。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和产品创新需求,杨华珍又精心培养了50名核心成员作为技艺传承和创新的骨干力量。在言传身教传授织绣技艺的同时,她还注重品德的培养,“刚开始很辛苦,但是很值得。”她说。

“技艺+品德”的人才培养理念,让藏羌织绣的名声越来越大。政府有力的支持和推广,让更多人开始了解这一特色藏羌文化遗产。令杨华珍欣喜的是,如今有8个大学生自愿向她拜师学艺。

“大学生的加入,让传统技艺摆脱了以往家族传承的小圈子,让技艺走得更远,有更多创新,市场也更加广阔。”山西陈氏定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陈文增深有同感。

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也是增加人才储备的有效模式。近年来,王永训经常走进中小学课堂讲课,用他的话说,就是让孩子们在学剪纸、学绘画、学扎制、放风筝的过程中,熟悉技艺,感受文化。苗族银饰技艺传承人杨光宾,也曾在北京服装学院首饰设计系讲课,很多学生对这门技艺开始感兴趣并最终成为他的徒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仍有不少非遗项目存在后备人才不足问题。苏州制扇工艺檀香扇技艺传承人邢伟中说,檀香扇技艺由于工艺复杂,技艺学成需要很多年,因此学徒流失情况严重。

“真正找到后继者,将苗族银饰制作手艺传承和发扬,是我的最大梦想。”杨光宾望着展柜里银光闪闪、巧夺天工的各式银器,发自内心地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