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提升公众认知、引领文化自觉成为了正在全国农业展览馆推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的关键词。除了剪纸、年画、刺绣、泥塑等观众认知程度很高的非遗绝技外,一些尚不为人知的非遗项目也借此平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讲解与示范中逐渐鲜活起来。
汕头陶瓷微书 崔峻/摄
微书奇人蚊子叮咬也无动于衷
圆润的陶瓷上一朵牡丹盛放,但是借助灯光和放大设备,牡丹的每一个线条是由总计十几万个微小的繁体字组成的。从西周一块小石头上写有 30几个微型字的考古发掘,到科举制时代用微书来作弊,时至今日,广东省汕头工艺美术学校高级工艺美术师王芝文,将书法艺术和彩陶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发展成了眼下炙手可热的高端工艺品——陶瓷微书。
在创作时,王芝文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而用裸视,为了保证书写的精确,他甚至在下笔后要屏住呼吸,连蚊子叮咬都要无动于衷。难度大、创作周期长,对从业者自身要求高,成为了他目前还没有一个传承人的主要原因。女儿考上了中央美院,但却不愿意继承父亲的技艺,原因是太难太寂寞。虽然他的每件作品在拍卖时的价值都在近百万,但现状是这门艺术仅有王芝文一位传承人。
赫哲族鱼皮制作 崔峻/摄
50条大马哈鱼皮制作一套衣裤
仅有4800人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古老的鱼皮服饰制作技艺也通过家族传承至今。生活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尤文凤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已经从事这项技艺半个世纪,不过随着原材料大马哈鱼价格的上涨,像现场展示的一套长衣长裤大概需要50条鱼皮,光鱼皮的价值就超过了8000元。据尤文凤介绍, “鱼皮必须是野生的大马哈鱼,因为人工养殖的没有经过回游的磨练大马哈鱼的鱼皮弹性要差很多。”如今,赫哲人早已不穿这样的衣服了,而这门技艺主要的用途是舞台演出服饰,最原始的制作更走进了博物馆,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博物馆都陈列着鱼皮服饰,向世界观众讲述着这一古老的部落文明。
纸笺加工 崔峻/摄
御用描金粉蜡笺走进寻常百姓家
历史上,用真金真银勾描制作出来的加工纸不仅材料昂贵,而且费工费时,只有皇族和达官贵族才能用得起。今天,来自巢湖的纸笺加工技艺则把这一古老的工艺带入了寻常百姓家。身为省级传承人的刘婧正现场绘制一张描金粉蜡笺,盘龙的造型逼真而细腻,而仅仅这一张蜡笺的价值就在3000元左右。刘婧说,“我们用的都是纯度在98的金粉,而绘制这一张蜡笺所用金粉的价格就在1000多元,整个绘制过程必须一气呵成,否则金粉容易干。过去,这门技艺主要是宫廷御用,皇家的喜字、福字以及皇帝的圣旨、诏书都是用其制作的。”1997年,刘婧正式接过父母的事业,把4个人的家庭作坊变成了文房用品厂,现在他带着30多个学员用注册商标“掇英轩”进行生产销售,销售的对象主要是书法、绘画界以及收藏、做旧市场。不过因为是全手工制作,所以产量并不高,但在刘婧的手中,工厂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