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杆秤称重工具现在已经逐步被电子秤取代,但是很多走街串户的小商贩还在用。近日,记者走访了莒县长岭镇王家课庄村木杆秤制作的传人王西明,他告诉记者,木杆秤制作技艺在他家已经传承了3代人,有近百年的历史。第二代传人中目前只有他和弟弟还在坚守,这也是长岭镇仅有的两位杆秤手艺人。因为市场不好,他正打算转行,而第三代传人都已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为了保护这一传统工艺,长岭镇政府正在为木杆秤制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族传承近百年
王西明告诉记者,他们家的木杆秤制作技艺是家族式传承,已经三代了,当年父亲王玉松是从旧社会师父那里学到的制作木杆秤技艺。学会之后王玉松把制作技艺全部传授给了四儿子王西明和五儿子王西亮。第三代传承人是王西明的侄子王钦成、王钦法、王钦奎三人。但是现在就只有王西明和王西亮兄弟两个仍在坚守。因为木杆秤制作挣钱少,三个侄子早就转行到长岭镇砖瓦企业务工,每月挣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王西明和王西亮的孩子都是大学生 ,所以都没有学这项技艺。随着市场上电子秤的广泛应用,木杆秤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差。“现在单纯制作木杆秤已经不赚钱了。”王西明说,为了能够继续制作木杆秤,他和王西亮只能采取既经营电子秤,也制作木杆秤的方式存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木杆秤也越来越没有市场,他们现在制作木杆秤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店里面秤的种类齐全,也希望能把这项工艺传承下去,利润方面已经很小了。
传承人打算转行
据王西明介绍,他父亲在做杆秤的时候,还是实行十六两一斤制。60年前才改成十两为一斤的市斤,在20年前,又改成公斤制。最初的时候,杆秤买卖非常好,因为杆秤制作工艺是家族传承不传外人,所以制作的人比较少,而当时的市场需求又比较大,所以生意相当好。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子秤的发展,木杆秤越来越没有市场。现在在小乡镇上已经没有市场可做,所以他和弟弟都在县城的大集上开店,即便是这样收入也不高。王西明告诉记者,木杆秤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而且制作时间也很长,所以他只是在空闲的时候才制作。由于现在制作杆秤利润非常低,而且也卖不出去几杆,所以他已经打算转行。目前已经在老家盖好了房子,下一步打算回家,不再制作杆秤了。“一个月也卖不几杆。”
正准备申报非遗
记者了解到,制作木杆秤要选用硬度大、不易变形、不易折断的木料,上好制作木杆秤的木料有蛤蜊蜜、紫榆和苏木。在王西明三十多年的木杆秤制作生涯中 ,大多使用的是黄桐糙和杏木,杏木质地相对较硬,杏木容易变形,现在基本上使用从浙江运来的黄桐糙木料作为加工木杆秤的主要用料。制作木杆秤需要:秤杆、刀子(三把)、秤砣、秤盘、包头、秤钩和秤星七个工艺,需要半个月左右才能制成一杆秤,不但费时而且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