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及其走势分析

时间:2012-02-09 14:10 网易新闻 点击:我要评论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非常红火,其中隐含着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经营转型、监管套利和变相揽储等因素。随着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日趋严格,梳理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分析政策走势,对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非常红火,其中隐含着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经营转型、监管套利和变相揽储等因素。随着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日趋严格,梳理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分析政策走势,对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始于2004年,此后发行量逐渐上升。2011年,有统计的全部87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共计2.3万款,较2010年增长近1倍。根据 Wind资讯金融情报所的统计,“按每月市场中所有在运营的产品(不含已到期)计划募集资金上限统计,截至2011年9月30日理财产品市场规模约为 10455.55亿元”。

从发行主体情况看,2011年发行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占比分别是10.5%、8.9%、8.6%、7.4%、6.3%。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2011年发行量居首位,在全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排名中居第10位,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3.7%。

在产品结构方面,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和委托期限低于6个月的理财产品是主流,占比分别为62.0%和88.1%。在基础资产方面,债券、利率、票据、信贷资产和股票依次居前五位,占比分别为27.4%、25.4%、10.6%、7.1%和 2.6%。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依次主要集中在3%~5%、5%~8%和2%~3%三个档次,占比分别为57.0%、23.3%和11.8%。

银行理财业务繁荣的表象下面隐藏着深刻的问题。

存在“重业务发展、轻制度建设”的倾向。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相关的文档管理、销售人员管理等内部规范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建设上仍然比较落后。

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模式存在问题。“资金池—资产池”运作模式是很难做到“风险可控、成本可算”。按预期收益发售为银行进行跨期收益调整提供了操作空间,可能会损害投资者利益。

存在通过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的倾向和现象。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要盈利来源,在争取存款的过程中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通过承诺高预期收益来吸引客户购买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成为恶性存款竞争行为的主要类型之一。从更深一层次看,这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同质化、缺乏差异和特色等问题。

短期理财产品提高了发行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随着理财产品投资者基础的不断扩大,跟风投资者比重不断上升,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可能会引发“挤提”现象。

通过理财业务规避监管部门季末、年末的存贷比指标考核(75%)和资本充足率要求。跨上月末下月初发行理财产品,“冲时点”现象非常普遍。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业务,特别是一些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和委托贷款业务,绕开存贷比考核和资本充足率要求从事信贷投放。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