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祖庙路的陈婆婆向记者介绍,“嫁女饼唔悭(省)得”是老街坊的口头禅,意思是亲朋好友若没有食过你家送来的嫁女饼,潜意识中不认为你女儿已经嫁出去了。而公兴隆的嫁女礼饼,就在老佛山人中有着极好的口碑。
业内建议:延续传统
随着如今市面上饼家的增多,公兴隆的“嫁女饼”已非唯一的选择了,尽管如此,不少传统的老佛山仍坚持,只有传统的芝麻饼、嫁女饼等产品吃起来才是正宗的“佛山味”。伍迪安总结,希望能借助“广东老字号”正牌标签,再次擦亮公兴隆的金字招牌。
民间艺术研究社:
艺术大观园 睇尽“佛山特色”
秋色巡游刚刚落下帷幕,传统的佛山手工艺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原来,上世纪50年代,佛山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各类手工艺比赛,家家户户逢年过节有购买手工艺品的习俗。在如此浓烈的氛围和消费市场下,就催化了“秋色艺术研究社”的成立,而后几经易名,改为了“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1962年,民间艺术研究社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该单位斥资13万元在祖庙路5号盖起了一栋三层高的大楼,集展示、销售于一体,也成为当时佛山三大旅游胜地(祖庙、棉纺厂、民艺社)之一,一天接待旅游团10多个,每天人流量1000多人。直到前年,由于地块的新规划,民间艺术社离开了祖庙路,搬进了旧党校。
如今的科技和网络时代让人们开始远离手工艺,民间艺术社曾经引以为豪的传统秋色灯、仿真工艺品制作已没了市场,目前仍然有着一定魅力的,就要数彩灯和剪纸了。佛山彩灯省级传承人陈棣桢告诉记者,尽管佛山灯色依旧在海内外驰名,但近年来,民间艺术社制作的本地彩灯更多是供给中国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往往本地市民在中秋、农历新年等节假日都无法欣赏到彩灯。
业内建议:
推广体验式消费
伍迪安分析,民间艺术研究社离开了祖庙路,对其人气有一定的影响,要借“广东省老字号”的牌子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大体验式消费的力度,比如市民到这里买艺术品,又能同时参观制作过程,了解灯色、狮头扎作的制作全过程,这对传播佛山的传统手工艺有很大的作用。
寻找老字号·总结篇
出路
老字号需在三方面着力破局
本报推出的“寻找老字号”系列报道以及佛山八大品牌荣登首批“广东老字号”的新闻,让更多人把目光投注到了佛山的老字号身上,历经多年风雨,曾经馥郁芬芳的它们,今天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难题?记者通过多番采访,总结出以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