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
王沛成记忆中的王老吉祖铺,其实已是分家之后内地广州的王老吉省铺。
随着历史变迁,王老吉凉茶先后分出数支,在广州、香港、江浙等地发展。
1912年12月24日,第三代王氏后人、王贵发一脉三个儿子在家母主持下,订立分产合约,约定各家“彼此不得侵越范围”。
——恒裕一支,远赴香港和海外,几经辗转发展成“红罐王老吉”;恒辉一支,留守南粤省铺,几经起落,传承至今“绿盒王老吉”(广药王老吉前身);其他各支,历经分产、战乱、转让、回购等数次沉沦,已经无迹可寻。
王沛成的祖父即是王恒辉,留守南粤省铺的王老吉一支。
1938年,日军侵入广州,王老吉货栈焚为平地,被迫停产。
抗战胜利后,王老吉第四代传人商议,重建王老吉凉茶。其中,大姊王宝钿及丈夫胡多文分红70%,王宝璋、王宝瑶等五兄弟共同分红30%,在广州靖远路复建祖铺,后来,祖铺迁至珠海中路71号,并拓展两间分店:解放路万记王老吉、洪德路永记王老吉。
王老吉凉茶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开始是原生态自煲凉茶,即凉茶铺;第二阶段,茶包,有点像中药配方;第三阶段,凉茶颗粒,用开水冲服;第四阶段,就是现在的饮料形态。
“如果没有父辈这一代人,很难说会有现在王老吉的金字招牌。”王沛成说。
合营
1956年,全国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这轮大潮中,王老吉凉茶铺很快变为公私合营,改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不久后被收归国有。王家老小,凡在适工年龄,都进了工厂。
王沛成记得,自己童年到少年时代,外祖母、母亲就带着他一起用浆糊黏王老吉凉茶包装袋。当时,他们一家人“蜗居”在清平路上,冷巷(即走廊)就是一家人的加工厂。
黏茶包并不是个轻松活,尤其是冷天气。王沛成说,自己十个手指头都被浆糊和纸袋油印粘住,结成一层胶,第二天就冻得手指爆裂。当时印刷技术效率低,不能按时按量印刷,一旦接到工厂特急指令,加工茶包就要忙到深夜。
茶包黏好晾干后,每若干个为一小扎,每若干小扎为一大扎,用水草捆扎送货。
茶包加工费非常低廉,1万个才0.6元。如果只是1个人,从剪纸、黏糊、取货、送货,一天工作10小时也无法加工1万个。王沛成说,母亲、外祖母常常把加工纸袋剩下的边角废料卖掉,赚的钱用来弥补运送纸袋的车资及浆糊费用。
割裂
到了王沛成这一代的广州第五代王老吉传人,彻底与王老吉失去联系。
此前,上辈也曾试图栽培王沛成等后辈继承凉茶事业。王沛成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跟父亲到农村采购药材,如江梅、金英等地。王勇承说:“有次,父亲拿回来一堆岗稔(一种药材)让我仔细辨真假,我实在看不出来,他指着那个纹路稍微细微密集些的说,这个才是真的,那个纹路松软稀疏的就是假的。”